“十年相知恒有信”,一个来自于美国微软的聊天工具,在中国宣传时,入乡随俗地用了中华文明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信”。也正是在这十周年的时候,很多人都上网查询了一下自己的注册日期,然后掰着指头,计算着彼此之间缘分的厚度。而在社区新交流方式中,MSN群、论坛等等都成为了业主们互通有无的主要平台。于是,我们看到,有的小区通过它,开起了联席会议,有的小区甚至通过网络对业主维权进行现场直播……让我们试想一下新的十年,如果,我们也要为这种新的交流方式“一字以蔽之”的话,或许“信”字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周夏莹
积累日子,为小区出一本“志”
MSN十周年的时候,特地去翻查了一下电脑里保存下来的聊天记录,每一句话都不会很长,但是多了,一句句聚集在一起,走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竟然能够看到思维变化的过程,捡起记忆角落里碎片。的确,积累本身就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曾有位作者一直坚持在每天拍下自己的着装,当所有的照片积累成书的时候,也是对自己青春与品位最真实的记录。
不久前,宝山区的经纬城市绿洲小区的业主们就以庆祝生日的方式,来回顾了社区走向和谐的这段历程,以每年一个“周年纪”的形式,配合上老照片和文字,回顾了小区的历史。在业主收藏的2004年照片中,既有业主排队买房的热烈场面,也有脚手架中社区的初始外观,甚至还有业主找出了第一次社区联谊会的通知和现场图片,更有业主打算把当年排队买房的登记牌找出来。想起了历史学中的“地方志”,借助今天的网络,为何小区不能也出一本类似的“志”呢?
崔建栋
从“楼上楼下”到“线上线下”
有人说,生活是一个循环。“有事基本靠走,找人基本靠吼”。曾几何时,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此般人际间的交流方式随处可见。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电话开始普及,住在公房小区里的邻居们开始煲煲电话粥,不过,最终敌不过一把躺椅在家门口布阵来得那么直接。又过了几年,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多了起来,突破地域区分的跳舞专业户,宠物爱好者等不同的人群依靠兴趣聚集起来。
21世纪到来,电脑,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传统的邻里交流模式也再次更新,小区论坛,邻里MSN群,楼盘QQ群等等网络联盟逐一诞生。从一开始的入住咨询到装修推荐,从新房博客到维权通告,网络交流使越来越淡化的邻里关系通过这种特殊方式坚强地维持着。不过又到后来,这些敲打着键盘鼠标的人发现,网上知根知底的邻居们,却在生活中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于是,周五踢一场比赛,周六早间品茶会,周日集体去购物,新邻里交流的模式不仅停在网上,生活的循环再次回到面对面。
盛丰
希望MSN可以用于未来的居委会选举
我大概算得上MSN的第一代用户,而随着联系人以每年上百的数量增加,每次要在MSN上定点找到一个朋友,鼠标都要上下扫上许多的时间。大概是从去年开始,我的MSN名单上开始出现了社区邻居,虽然数量不多,却是联系较多的,什么小区附近什么学校比较好啊,幼儿园最近发生什么事情啊,明天是不是会下雨啦,都可能成为我们热议的话题。飞信的出现也大大改变了邻居们的交流方式,而我自认比较牛的一点是:我把我们小区的居委会书记也加入到了自己的飞信平台中……
最近很多小区都在忙居委会改选,而业主(尤其是年轻业主)参与率低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其实无论是MSN还是飞信,都可以成为社区公告牌或者海报的很好补充——别总说白领们不关心社区事务,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形式能够让他们参与其中。事实上,闵行某大型社区就曾尝试过用短信形式表决社区事务,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