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者在编稿过程中频频见到各地运营商建设智慧乡村的案例,大有网络铺开、业务铺开,大干一场的架势,纷纷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布局智慧乡村建设,并称之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城乡一体化”。随着城市地区用户饱和及业务竞争日益激烈,运营商往乡村地区发力是必然选择。而且,在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以及政府扶持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地区理论上有着很大的增长潜力。但记者认为,农村市场不能等同于城市市场,有着很多特殊性,不可照搬智慧城市业务模式。
网络布局:应充分考虑用户需求
在各地方出台的智慧城市或信息化规划中,绝大部分包含“打造城乡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这一任务,很多地方将这里的“城乡一体”理解为建设与城市相同水准的信息基础设施。于是,各地运营商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网络建设工作,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实现农村地区宽带接入能力与城区十分接近,甚至相同。诚然,宽带网络建设应该超前一些,因为“总有一天这条大路上会跑马车”。但由于一些农村地区应用太滞后,造成了大量网络建设及维护资源的浪费,令人担忧。由于担心费电、怕损坏、缺乏维修人员等问题,许多农村的室外大液晶显示屏常年处于关闭状态;一些触摸屏一体机、信息服务终端因为速度慢、不会用、怕用坏等理由,被锁在村委会;而前几年大力推广的“数字家园”、“电脑培训教室”也是常年处于闭门谢客的状态,电脑上面落满灰尘。所以,就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而言,建了不等于用了,用了不等于用好。
记者认为,农村地区的网络布局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市场需求,不应强求达到城市地区的水平。即便要建设,也可以将城市地区退下来的一些网络设备加以改造利用,从而节约投资成本。
业务发展:应整合资源丰富特色应用
针对农村市场,除了整合渠道资源发展用户,维持语音、短信业务,发展数据流量业务外,运营商还应整合其他资源开发特色应用。
专家指出,在挖掘智慧乡村建设需求的时候,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满足食品安全、产业发展、村民互动等硬性的信息化需求;二是要挖掘智慧乡村建设带来的文化、环保等软环境的改变,如某村通过部署村务管理摄像头,不仅在村务安防方面起到作用,同时规范了农民随处便溺、乱扔垃圾等行为,创造了一个更文明的社会环境。
当前,智能化、精细化生产是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导致延续到智慧乡村建设中的“精准农业”概念备受推崇。在智慧乡村各类规划文件中都会提到,要全面推广实施“精准农业”。“精准农业”通过对环境的精确感知、系统诊断,实现科学化管理,确实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但在农村地区实际推广的过程中发现,除了科研院所、高端设施农业以及适合集团作业的大块面积的农村地区在应用“精准农业”以外,其他地区推广并不理想。一是因为成本问题,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以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等作物为主,产品附加值很低,如果加上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精准农业设备、系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对于规模不大的合作社来说吸引力太低;二是土地区块的问题,当前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的城市一般来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很难形成大面积的种植区域,“精准农业”系统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给推广带来了阻碍。在一些地区“精准农业”系统推广中,由于专业人员缺失,只监控、无分析,让“精准”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影响了村域经济体负责人对“精准农业”建设应用价值的判断。可以说,农业物联网应用并不如想象那么乐观。运营商推广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应整合地方农业科研所和政府层面的资源,才能逐步扩大应用规模。
当前,城市各垂直部门陆续将各类信息系统部署到乡村,如政民互动系统、社区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以及电子健康档案等,进而降低重复建设成本,并通过数据标准的统一,保障数据的集中采集、分析,同时带动城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这种部署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各大城市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的主要手段,这对运营商发展ICT业务是个契机。
投资模式:多借力政府降低参与风险
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推动下,PPP模式发展火热,并在交通、环保、医疗、养老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地已推出的PPP项目达1800多个,总投资高达3.4万亿元。因此,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中,PPP已成为投资主流模式,地方政府纷纷寄希望于引进更多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城市建设。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实施意见,推广PPP模式,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在13个领域广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提供公共服务。
PPP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分摊建设风险,也可为企业带来可持续效益,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在智慧乡村建设上,却很容易变成一厢情愿,难以为继。信息化建设本身具有投入高、见效慢的特点,社会资本缺少足够投资积极性,增加了不可预测的风险。另外,农村地区地广人稀的特性,更加剧了企业建设、运维成本,以及投资和运作农村市场的风险。早在几年前,电信运营商已经通过多种形式将自身业务市场拓展到农村地区,并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但部分农村区域后期维护、服务等工作存在困难,特别是部分较为偏远的山区,通信基础设施铺设到位后,宽带入户率和业务规模难以保证,投资大、成本高、收益小,甚至造成亏损,让部分项目最后不了了之。
运营商在项目参与过程中,要更多依靠政府,让政府成为投资建设主力,依靠政府的政策、补贴、基金等进而降低企业的参与风险。
在整个智慧乡村建设中,农村地区人才短缺、农民信息素养低是最大障碍,人才培育刻不容缓。运营商要借力政府资源,整合自身ICT人才资源,面向村领导、村信息员、村民、镇村企业、农合组织等不同的受众,加强多样化、创新化、贴心化的信息技能培训,进而打造智慧乡村建设专业人才梯队及培养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