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476年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印刷出版之后,印刷术算是正式传入英国了,正是玫瑰战争如火如荼之时,几大家族间暗杀和小规模冲突不断,老百姓倒还能安居乐业,王室却是血雨腥风。在这种背景下,谁也没想过印刷这种新技术能改变些什么,能带来什么好处。之前是没人管,因为都打得不可开交了。后来摘桃子的都铎公爵登大位后,对这种新传播载体的态度非常宽容,于是鼓励发展。
不过,英伦人民并没有对此热泪盈眶,更没有佯装抗争后做胜利状。因为没人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人类生活的高科技产品,必将在未来发挥深远影响。英格兰人民,就这么毫无障碍地经历着新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技术在不经意间,默默改变着英伦人的生活。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俗话说一代更比一代强,亨利七世对印刷业的宽容态度,并没有如那个古老王国一样被他儿子继承下来。亨利七世那个高大威猛才华横溢冷酷无情又花心的儿子亨利八世,在目睹了印刷业的繁荣,对英国社会造成的剧烈影响,以及未来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之后十分感动,果断实施了限制其发展的措施,然后还实施了皇家特许制度,将印刷业彻底管起来鸟。
亨利八世博学多才,会好几门外语,写得一手好散文,诗歌也擅长。他绝不是个土鳖,更不缺乏游走海外的阅历,还是个雄才大略有胆识的君王,在离婚遭到教会否决后果断与天主教决裂,将新教定为国教,另外顺便把教会财产没收一下充实自己空荡荡的国库。按理说,由他来关上印刷这扇自由之门,不太合适,不过你要知道他把不同意自己离婚的大臣,那个写了《乌托邦》的托马斯﹒莫尔给砍了头,应该也就释然了。以他的雄才大略而言,当时对印刷出版实施一系列限制措施,对他的统治来说是无比正确的。
八世的儿子死得早不成器,不过他有两个彪悍无比的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血腥玛丽自然不必说,在她的治下用得着法律吗?敢说点什么不利于其统治的言论,可以把你直接送上火刑架,心肠好时还能奉送几克昂贵的胡椒用以调味,而且如此办你也不必有什么过硬证据,只要证明你的言论试图反对国王,只要怀疑你有新教倾向,几个人一商量就能把你办了。这种环境下,谁敢印点什么不利言论的呢?自然是不敢了,是真不敢了。这个可怜的女人,没有父亲的爱,母亲也没了,嫁个西班牙老公也不怎么疼她,自己的国民也对她不感冒,她甚至连限制印刷出版的法令都不用出,人们就自觉了。透过历史的迷雾,你读到这一段时仍能感受到当时那种肃杀的氛围,那种将人逼迫到自我审查文字,言论及行为的气场,那可真是手中无剑,处处是剑,没有审查,处处审查。
玛丽的妹妹,老处女伊丽莎白是比较温柔的,处处依法办事,绝不滥杀无辜。她善于利用体制力量来做事,不干没道理的事情,于是直接成立个星法院作为印刷出版最高审核机构。那些年间,英格兰所有印刷品都得从这个法院过一遍,从莎士比亚印的剧院戏票,到大街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宣传海报,再到临街犹太人阿米奇印的借据,苏珊大娘杂货店的优惠券,都上法院过一遍。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得让你付出点效率的代价,效率的提升是不能太快的,快了容易出问题,稳当当的多好。
在星法院治下的印刷出版商,是比较悲催的,有人因为印了不该印的东西被砍掉手,也有人因为藏了禁书被绞死,从业者招收学徒不能超过3人,特工有权随时入户查扣和搜查禁书,当然,这一切都是依法办事的。必须说明,这个星法院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审查机构,在西方人的认知中绝对是臭名昭著,可这与伊丽莎白女王组建的庞大特务组织相比,那只能算是一盘小菜。特别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贵族们也看报纸,不过都是手抄的,平民看不起,还因此出现一些手抄报人,在贵族间游走谋生。也有一些印刷出来的新闻,比如某地一件比较复杂的谋杀案,就被印刷成书的样子,整本书里说的全是这个案件,没别的。
讽刺的是,正是在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这一家子压制印刷自由的统治者治下,英国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莫尔、莎士比亚、斯宾塞、邓恩、马洛、培根,约翰逊、锡德尼,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部部璀璨的作品,真叫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啊,就是印点东西比较麻烦。剧院写个剧本准备排练,凑合合的就不去给人政府找麻烦了,抄几份吧。莎士比亚一辈子写过的戏剧,来自稿酬的收入总共不超过200英镑,有些戏剧有幸被刊登到出版物(剧本类)上,最多也没获得过8英镑以上的稿酬。莎士比亚也从没承认过自己是个作家,只是个戏剧从业者而已。
印刷出版的不自由,是莎士比亚这类人收入低的主要原因,不过作家们倒也比较自觉,并不去抗争什么,连讽刺挖苦都不大敢,还有人积极为政府做工作,比如才华和名气在当时并不亚于莎士比亚的马洛。你要能看看斯宾塞的长诗《仙后》,很快就会得出结论,这是个五毛。可在当时,没人敢不当五毛,就看谁写得好了,于是《仙后》脱颖而出,成为英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巨著。
星法院存在了半个世纪才被废除,从英国开始对印刷业进行管制开始,一个世纪后英国才开始有了些报纸的苗头。有商人从荷兰偷偷把一些报纸运回来卖,大家悄悄看,或者在荷兰印好了运回来卖。必须要说,较自由的荷兰与德意志地区,印刷业发展还是很成熟的。我说怎么西欧人外语都超好,感情那时候就学咱们现在的网络媒体,悄悄从外网翻译文章回来赚钱啊,人家比咱们早了好几百年。
女王走了以后,最近的亲戚詹姆斯一世上台。新朝新气象,这位国王除了长得英俊,喜欢得瑟,搞了个流传后世对基督教传播有重要影响的英文版圣经外,被认为是个没什么能耐的公子哥,只是对印刷这方面的新技术也还是持开放态度的。1605年在他治下,英国最早一份印刷的新闻类杂志书出现了,到了1621年,更是出现了一张定期出版的报纸。不管是杂志书还是报纸,都是回避国内新闻的,报点法国王室如何荒唐,西班牙城市如何肮脏,大陆上哪个选侯死了,要嫁姑娘等等。别管怎么说,这也是个进步嘛。
可这一进步,就坏喽,印刷出版放开的步伐一迈,就停不下来,直到形势完全失控。英国内战前后,英国的印刷和出版自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诗人弥尔顿曾写过一篇《论出版自由》的演讲,对王室的新闻审查制度展开了强烈的攻击,这篇演讲后来还在混乱中被正式出版了,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石。
当时出报纸和杂志还是个比较奢侈的事情,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于是大量的小册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中的万事通和耳报神,逐渐被新闻工作者的崛起而取代。那些传统媒体可发挥的作用有所减弱,因为大家都捧着一本小册子,男人女人不用去酒馆里和菜场上叽叽喳喳交头接耳,就能知道最近王宫里发生了些什么。
英国内战使得政府对于印刷出版的限制几乎已经完全失效,在国会的支持下,大量攻击王室的印刷品出现,已经管不住了。于是王党也搞些出版物还击,结果是越搞越乱。被共和派处死的查理一世,在上断头台时虽泰然自若,保持了国王的最后尊严,下面老百姓叫好者却很多。究其原因,正是一些出版物对他的丑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国会说他发动对老百姓的战争,该死,老百姓就相信了,于是叫好。
克伦威尔上台没多久,英国那种印刷出版业的自由之风即得到遏制。过去夺取政权时可以随便,如今大位确立,就得限制了。某种程度上来说,克伦威尔对这个领域施加的限制,比前面几位国王加起来都多。一直到王室复辟之后,这种限制达到了顶峰。
当然,印刷出版业之前走过的这一段路,是必然的,任何统治者不会允许治下出现有损自身统治基础的不利因素。印刷出版业最早的这批创业者,是很悲催的,他们并没有因为掌握了崭新的技术手段而发家致富,相反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勇敢前行。不过,他们的付出并非没有回报,在奋斗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报业的基础逐渐被夯实,18世纪英国出现的第一批报人,如迪福、斯梯尔和艾迪逊,则从中获益良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时间了解互联网最新观点,请打开微信点击-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 输入Gejia021,或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