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
作为三本院校毕业的学生,估计知乎上的很多都没有听说过的一所武汉院校,我想说一下我们的团队如何突破企业所谓的 985、211 院校的限制条件,同步竞争并脱颖而出的。
先上一张图:
这是我们大学的社团组织脚印工作室14年元旦杭州聚会的合照,成员有13、14、15乃至16届,目前大家分布在国内各个互联网公司,包括腾讯、百度、网易游戏、新浪微博、YY、触控科技、人人、美团、课程格子、58、36氪这些在国内比较知名的企业,每个人的工作也不尽相同,有产品、交互、前端、运营、市场、公关,有位学长已经在一家A轮创业公司担任产品负责人职位,创始人来自Google以及Moto。每个成员都是跟一群名牌以及研究生同时竞争,但大多取得不错的成绩。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采铜 老师说的有点是我们一直所坚守的,那就是不要降低标准,甚至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了三本大学,可能在于不努力,可能在于别的原因,但否无法否认你是三本院校学成的事实,这个时候去追求公平以及要求公平,是一种不客观的心态,自暴自弃也是一种十足的弱者心态。在这种环境当中,最难得的就是不抱怨以及客观看待事物的心态。很幸运的是工作室的小伙伴都是这样的人,而这种心态陪伴我们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们一直认为要想和名牌大学的同学竞争,只有比他更强更努力才能够把名校的Buff光环抵消掉。
工作室最开始的想法来自 @Im du (简称度娘),仅仅当时因为这哥们把妹子花销大,想办法出去接单子赚钱,恰好当时我们两都在一个协会里面,担任正副负责人,想想协会做完大三基本也没有事情了,正好一边赚钱一边学习,觉得向互联网进军方向总是没错的,工作室最开始就这么弄起来了。
两个人做事情肯定是不够的,不管是能力还是人手分工,所以决定拉人参与工作室。我个人擅长忽悠,先将当时在学校已经非常有名的毕业学长 @刘煜宸 拉入工作室当顾问(其实这事他不知道,我是用来忽悠别人用的,但久而久之他就默认了),之后又将在校也比较有名的学姐 @简行(肖菲姐)拉入工作室当负责人,有了这两块招牌之后,后续拉人就方便了很多, @Poker Yu@郑理@刘思媛几位非常优秀的同学以及朋友先参与了进来。
虽说人开始齐了,但是大家普遍都没有任何技术,电商专业极其坑爹啥都会但是啥都不会,以至于我们其中最拿手的技术就是P图以及做视频,所以大家边学边找活接,最开始我们的打算是做单子赚钱,但是接的单子都很小,比如做icon,做海报以及做论坛做小网站,重复性工作多,而且还有人赖账,中间学习的东西也比较少,弄得大家兴趣缺缺,最初设想的边做边学习的方案逐渐破产。后续经过大家商量,与其做单子赚点小钱还不如大伙抱团取暖集中精力一起学习分工学习,从长远考虑还是自身前途以及技能学习比较重要。
早期工作室按照公司的模式进行分工,比如产品部、设计部、运营部以及开发部(那时候甚至不太了解前端后台,统一叫开发),每个部门都有日常学习任务,各不一样,由于大家的能力以及眼界有限,但是这种模式3个月之后,渐渐的进入一种瓶颈,一方面很多东西似是而非,自己确实清楚但又不清楚,感觉很虚,另一方面感觉学习的进度还是太慢了,虽然除了上课以外基本全天候都在工作室,但还是由于没有太多的指导,很多东西先得判断是否值得学习再需要进行学习。
临近暑假,工作室分为两拨人,一拨人留在学校做一个真正上线运营的项目,另外一拨人去北京游历学习,我选择了去北京游历学习,同去的还有几位工作室的朋友,那时候我的才大二,虽然喜欢互联网但对于未来做什么自己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观点,与其学东西不如先去看看有什么东西是自己敢兴趣的。在北京的三个月当中,我的收获还是蛮大的,主要在于三方面。
第一、拓展了视野。我听了大量的线下讲座以及相关活动,虽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也极大的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了解了很多最新的产品、技术、思维观点以及商业模式,对于未来决策做什么有了很大的依据。
第二、了解了校招的关键点。与此同时在这其间我认识了一位创新工场的hr,她跟我说过一番至今影响很大的话:应届生校招不仅仅看重学历,更看重你的潜力,什么能够证明你有潜力?那就是你在毕业的时候,比同龄人掌握更多的技能,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那就证明你有潜力,即使是校招招人也是需要他干活的。
第三、确定了自己想要做的是产品。很长一段时间自己也在迷茫自己是否喜欢做产品,适不适合做产品,为此还花了不少时间在视觉设计以及前端开发商学习,为了就是弄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哪一块。
从北京回来之后,收到了一个好消息,肖菲姐因为暑假项目的创意被一些一线互联网公司看重,拿到了几家公司offer,最终选择了YY,看重的就是YY的潜力,因为那时候YY还没有上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肖菲姐激励了我们在校的这群人,为了确保校招能够获得足够的竞争力以及足够的实践经验,我和工作室的同伴纷纷选择逃课去其他企业实习,为了不被学校抓我按照一节课6块钱请人代课,实习的工资全部花在公交费以及代课费上面了,实习的公司在光谷,每天早上5点30起床去上班,8点左右才到,晚上9点左右公交摇晃到学习,由于工作室还有15届的新人,所以也会到工作室继续跟学弟学妹沟通每天的学习状况,就这样坚持了一年。
在大三暑假找实习的时候,由于从大二开始就关注互联网产品这一块,而大三全年都在外面实习,相比较来说实践的经验已经比较充足,所以在找实习的时候还是相对容易很多。大三暑假的时候拿到了几家互联网公司的实习offer,最终选择去了罗辑思维做社群运营,我去的时候罗辑思维还很小,只有几个人,很快的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团队上下的认可,被评为最靠谱的实习生,仅一个月时间我就被领导从实习生转正,拿到的工资跟正式员工一样。但是罗辑思维毕竟当时还是一个媒体,而我个人对于媒体兴趣不大,一心想做的是产品经理,当然在这个阶段当中自己有些犹豫,后来被肖菲姐臭骂一顿说眼光短浅,于是下定决心参加校园招聘去。
最开始投的公司自然是腾讯,不幸的是没有收到人和笔试面试的通知,本以为挂了,谁成想我的贵人鹏哥 @冯明鹏 偶尔一次聊天的时候问我在干啥,我说正在找产品工作,又问是否有投腾讯,我说投了挂了,他找我要了一份简历帮我进行了推荐。时间过了一个月都没有消息,我以为腾讯挂了,心想,妈的腾讯太难进了把,已经挂了三次了。虽然沮丧但也在准备相关其他公司的笔试面试,等腾讯收到面试通知的时候,我已经同时收到百度、有道、大众、美团好几家公司面试笔试通知。最终的结果是拿到了腾讯以及百度的产品offer,其他几家后续并没有选择继续面试(因为最想要的已经拿到了)。
以上是我的状况,我再补充一下工作室其他成员的状况,度娘最开始大三在武汉大学一家公司做前端开发实习,大三暑假的末尾期又去了丁香园做前端开发实习,大四临近毕业的时候去了百度,成了名符其实的度娘。郑理最开始在北京实习的,在鞭牛士这家媒体网站做记者编辑,后来大四的时候去了360做公关媒体,现在去了触控科技。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补充了。
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作为工作室的后勤部秘书部以及政工部负责人,必要的时候还是有所总结的,我认为这期间最重要的几点如下:
1、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三本院校的人尤其缺乏这一点,在面对名牌院校同学竞争的时候,总会给自己找理由找各种外界因素,比如当时高考失败了,比如发挥不好,再比如名牌院校的人都是一群书呆子,只会读书情商不行脑筋不灵光,再比如当今社会不公平,进行学校歧视,还比如学校师资不行老师都是逗比,环境不行氛围不行,这种观点在三本院校普遍偏激的氛围中急速扩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观点以及所谓的不平衡。团队的每个人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真正消磨掉这种情绪以及观点,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周遭的事物,认清楚了自己能力的不足,不良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喜欢什么想往什么方面发展。
2、不抱怨的心态。客观看待事物能力还需要不抱怨的心态进行辅佐,一旦认清楚了现状以及自身的差距,每个人下意识的就会选择回避或者抱怨,不抱怨的心态就是认清楚事实并接受事实,通过实际行动从而想办法进行改变,弥补自己现状与目标的差距,将已付烂牌打成好牌。所以一旦我们发现学校资源少,氛围不足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去学校外面扩展资源以及人脉,去北京体验互联网氛围,自己去寻找相关的实习机会,多跟比自己牛逼的人交流学习。大三实习的公司就在华科附近,每次下班都会去华科附近转悠,看里面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学习,我就在想这么牛逼的人都这么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不更加努力。
3、感恩的心态。三本院校还有很大的一个弊端在于没有外部资源,这种外部资源既包显性资源以及隐形资源,比如好的大学会有交换生计划,会有很多名人来讲座开培训班,会有很多的资源进行学习以及体验,可以保研学习深造,学校的牌子够硬可以给自己足够的敲门砖。隐形资源在于,每个学校会有相关历史悠久的社团组织,很多面试你的面试官都是你的学长学姐,他们大多分散在国内各个出名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帮忙推荐指点等,这些都是三本院校所没有的资源。所以在这四年的过程当中,乐意帮助我的人都会很感激,因为我了解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没有任何人欠我的。也了解帮助者的心态,并不是每个人帮助别人都希望获得回报,但每个人都不希望帮助了这个人从而结怨,感恩的心态最大程度上释放自己的善意,与人为善者自有人多助。
4、努力不放弃。这点自然不必说,牛逼的人都那么努力,再不努力就真要被打成渣渣了
5、抱团取暖。一个人总会孤独,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你会从大家的相互交流中学习到更多,你也能够在自己迷茫的时候从大家身上获得继续进步的动力,毕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这么一群人,是一辈子的幸运。
6、动态的眼光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