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构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新机制
东南网-福建日报4月9日讯(记者 林侃 通讯员 仓萱) “110”+“12580”=?在福州市仓山区,答案是:一套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机制。即,每名镇(街)党员干部联系10户村(居)民,每年走访不少于每户10次;每名村(居)党员认领1个先锋岗、联系2户家庭、推行“5诺”制度、宣传引导8项工作、服务群众“零距离”。去年10月以来,仓山区全面推行“110”镇(街)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12580”村(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为民服务工作模式,构建起一套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机制。
4月2日一早,仓山区仓前街道公园社区党员杨勇芳来到辖区居民林云星家中。林云星老人为她送上一杯热茶,一口一句“闺女”,叫得她心里暖暖的。
林云星是杨勇芳的联系户,印尼归国华侨,子女工作繁忙不在身边。杨勇芳的另一个联系户张美珠,丈夫因病不幸去世,女儿还在读书,自己就业没有着落。杨勇芳得知林云星的子女在物色家政人员帮忙照料老人,便牵线搭桥,让张美珠到老人家中工作,一下子办成了两件好事。杨勇芳做群众工作的口碑传出后,居民见了她都热情地用福州话打招呼。
在落实“12580”为民服务工作模式和“110”联系群众制度的半年多来,仓山全区13个镇(街)有63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及1.3万多名村(社区)党员共联系村(居)民3.23万多户,为群众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全区72件省市交办的行政类重点信访积案目前已化解52件,化解率达72%。而各镇(街)、村(居)在实际工作中各具特色的做法,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这些年,地处马尾新城开发建设前沿阵地的仓山区因拆迁总量大,矛盾纠纷多。在推行“110”工作中,镇(街)党(工)委特别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必须结对联系1-2户有困难的被征迁户。
陈天旺是螺洲镇店前村的村民,一家四口均有残疾,平时靠种菜维持生活。去年,他家种菜的田地被列入保障房建设征迁范围,家中自建房又因涉及环岛路建设被列为拆迁对象,吃、住一下都成了难题。与陈天旺结对联系的螺洲镇党员干部林义印在走访中了解后,立即上报镇党委。
经协调,镇里为陈家调换了一块田地用来种菜,还为陈天旺残疾程度较轻的一个儿子就近安排了公厕管理员的工作。“他们行动不便,希望尽快就近安置。”林义印告诉记者,最近,他们正在联系附近的房源,争取帮陈天旺一家尽快解决租房问题。
现在,不少像陈天旺这样原本对征迁工作抱有偏见的村民成了政府的义务宣传员。城门镇壁头村村民吴谋其从小患有肺病,几近丧失劳动力,妻子是智障人士。在开展“12580”工作后,他成了村喷漆厂老板、党员吴孔英的联系户。吴孔英安排他到厂里打零工,每月1000多元工资,还为其子女就学提供帮助,让这个困难家庭重燃生机。
最近,壁头村8名党员企业家专门组建了“爱心企业家联盟”,共同为村里的困难村民解决就业问题。
“基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关乎党的形象,决定党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我们提出"12580"为民服务工作模式和"110"联系群众制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在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交往中了解基层心声、感知群众冷暖,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福州市委常委、仓山区委书记吴贤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