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街边烤红署可以微信扫码支付,当周围朋友的银行卡账户日常余额只留1000多块钱,其它的都投入了各类“宝宝”投资,以获得高于银行的利息收益,我们在为民众的理财意识增长感到欣慰时,银行业却正对日益萎缩的银行业务焦头烂额。
商业银行的生机:新IT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拥有良好资源并占据垄断地位,不是笔者观察的重点。各商业银行及保险、基金公司才真正是第一批感知到金融变革的群体。新的互联网金融玩家快速闯入,老人们所习惯的营业网点排队才能办理的银行业务正在被足不出户便可实现的各种在线金融理财所取代。
这一变化的实现最终都需要借助于新技术、新IT以及背后一系列的全数字化运营实践。实际上,金融服务领域的全数字化程度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其他行业,许多银行已经准备就绪,来赢得新的全数字化能力。然而,在 2015 年,金融服务仍然仅获得了潜在全数字化价值的 29%。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 2011 年到 2015 年,由于没有更全面地进行全数字化,全球现有的商业银行已错失了 1,440 亿美元的收入。
上述数据显得有些高冷,但企业网D1Net记者在采访国内某农商银行CIO时,他的感受颇具代表性:“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相比较五年前已经有了明显萎缩,我们必须借助大数据等新型IT技术进行变革,需要重新梳理好自身业务流程,开拓出新的业务模式,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生机。”
以下为笔者从对近期银行业各CIO的采访的采访中发现的观点:
金融服务业业务变革的三大方向:开源,节流和客户体验
从银行的业务层面来言,银行的业务变革将集中于三大方向,即开源、节流和客户体验的提升。
首先是节流,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提升运营效率,不仅是对客户服务的运营效率,还包括对企业内部原有业务运行效率的提高,这是核心之一;
其次是开源,业务转型将带来新的业务,并实现新的增长。这是银行业务变革的第二个核心点。
第三个方向是提升客户体验,客户体验本身是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是金融服务行业的重要抓手。
金融服务业IT技术三大方向:全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
开源、节流和提升客户体验是银行业变革的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不是单一的,而是互相影响产生出新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笔者认为,这就是全数字化的力量,在全数字化的基础上,网络化、智能化是未来金融服务业的三大技术力量。
首先是行业的全数字化:金融服务业是个数据非常集中且价值相对较高的行业,全数字化管理及建设非常重要;
第二个方面是网络化:互联网+的时代讲联接,而联接一定与网络化相关,麦特卡尔夫定律显示,网络的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N个联结可创造出N*N的效益,也就是在连接数量多的时候,经济的增长是指数性的、非线性的。微信的价值便是最好的例证,2011年、2012年没多少人用微信,但微信几乎短时间内便把人们联接起来,并产生出巨大价值。
第三个方面是智能化,未来银行业不仅需要联接、数据化,更需要智能化,用智能技术帮助提升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技术的更深方向:软件化与服务化
如果将上述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引申,我们发现一些说法与趋势,有CIO表示其方向是软件化,也有CIO认为是服务化。当某种产品推出之后,产品本身之外的服务便会叠加更多,尤其全数字化带来的除了产品之外服务化的提升,是另一个层面带给行业的收获。
技术本身要做网络化、智能化,但未来的软件通吃一切。过去是把软件放在硬件里,而现在反过来硬件变成了软件的一部分,软件正主导一切。北京某商业银行CIO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在金融服务业的全数字化过程中,软件将会变成一个新的力量,服务和经济影响也会变成一个新的力量,银行业也看到了这些变化。”
由此可见,全数字化转型将会形成数字漩涡,各个行业都会受到影响,金融服务行业已然处于漩涡的边缘,变革势在必行。甚至有企业预测,在未来三年内,现有的10家银行中有4家可能因全数字化颠覆而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冲击漩涡 拥抱全数字化
金融服务业该如何迎接全数字化的变化?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拥抱全数字化,而不是坐着等待。全数字化本身除了改造生产流程、节约成本之外,最大的改变是业务模式的改变,从而带来新业务收入的增加。不能只关注产品,而要更多关注产品之外的东西。因此,拥抱全数字化的过程,是金融服务业重新梳理固有流程、新增业务模式的过程。
比如,第三方支付的兴起,电商的发展培养了第三方支付的土壤;
比如,包括P2P的互联网金融的火热,这是互联网+金融的直接体现;
比如互联网银行、征信和消费金融的出现,还有产业和金融结合的供应链金融,这些金融服务业里出现的新的业务模式,是只有拥抱全数字化,才能取得的成就。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