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潮来了

“气氛热烈,大家都受益匪浅。”步出会场,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马红院长笑着说。  2009年6月底的一个午后,上海复旦大学一间朴素的会议室,近二十名的专家、学者、投资人围坐一圈。他们从全国赶来,只为参加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组织的第二期天使投资俱乐部活动,这期的话题聚焦在生物医药。  到会嘉宾的名单里,既有业内专家,如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马红院长、复旦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周书记,也有企业的代表,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余正威、上海怀德新先锋药业陈维钧。而到会最多的则是来自全国各家投资机构,正密切关注生物医药的投资大佬们,北极光创投吴炯、软银赛富徐航、联想投资夏旸、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皆正装出席。“生物医药,一个对投资人来说不容错过的机会。”一位大佬喃喃自语。  “上海市的杨浦区具有丰富的校园资源。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的困境是:校内的研究成果难以孵化,外界的资本难以找到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为校方和资本搭起一座桥梁,我们将把这样的天使论坛长期化和系统化。”在全球呈现出回暖态势的今天,此次活动被组织方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赋予了更多的深意。  首先发言的是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马红院长。他首先提到了产业发展的三个热点,并认为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首先,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生物信息学,比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参考它们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新药可能是新的方向。另一个是活体内动态的研究。各种分子在细胞内动态性的功能上的信息可能对医药方面有很多促进作用,这将是发展很快的一方面。第三个方面是各种物种,不光动物、微生物还有植物,比较基因组学将对医学会有很大推动作用。”  马院长的话在会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气氛随之变得开始热烈起来。  已经切入CRO(医药外包)的北极光创投吴炯目前的关注点主要放在了生物科学。其中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人的生活富裕以后,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中国人口基数比美国大很多,而美国可以支持非常大的医药企业,如果中国也像美国有这样的GDP支出在医疗健康方面的话,肯定可以支持规模更大的公司。另外一个是老龄化,这部分人群对生物医疗的要求更高,他的看法是现在已经到了生命科学爆炸性发展的临界点。[page]  “我们接的客户是美国的药厂、医药研究机构,把他们的一些项目拿到中国来做,基本上面对的是欧美和少量日本的市场。我们这些了解IT的人对它很有信心,目前的CRO跟最初的IT外包模式非常相似。同样的项目,利润空间相似于IT外包15年前的水平,现在我们投入了2家CRO都在上海。” 吴炯说。  “我们也是从CRO外包开始的。”联想投资夏旸认可吴炯的判断。但是过往的经历让他现在的投资却愈加谨慎,“我们发现药比较难投,因为周期长,投资量很大,不确定很大。没有很多技术储备,准备不足的话很难投好。”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基石创投就曾经在此问题上教训深刻。基石创投的邹林林说:“我们基金操作了一个生物项目,空降了CEO和CFO,效果非常差,直到重新调整后,让技术拥有方来做CEO(之前给他定位为CTO),整个公司的情况才开始明显好转。”  启明创投胡旭东则提醒到场的嘉宾以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中国医改可能带来的商业机会,“在美国,差不多20%的投资会投入到生物医疗行业,国内大概只有5%,我们相信尤其是中国宣布了医改之后,机会正在来临。”  百汇是新加坡最大的医疗连锁集团,作为百汇中国前负责人,现上海立彦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老总佘伟彦的发言代表了大多数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态度:既担心,又觉得充满机会。  百汇进入中国已经有10年的历史,从2004年开始,佘伟彦代表百汇的时候考虑在医疗行业投一些成功率高的项目,最初有三种选择,第一是并购,第二是兴建新的医疗项目,第三是医疗管理公司。很快,佘伟彦发觉第三个策略不适合中国,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并购和兴建项目。因为内外合资必须需要30%的本地合作,百汇找到华山医院合作建设面对外籍人士的项目,比如建在万豪酒店的华英医疗中心;第二是并购,3年前并购了在上海历史最长的面对外籍人士的连锁诊所瑞新,相较而言,这两个策略在中国比较成功。  发言的最后,他坦陈:“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国际投资者来说,现在全球除了中国和印度,好的投资项目并不多,这对在座的所有人都不失为一个进入的好时机。”

时间: 2024-07-30 18:55:54

生物医药潮来了的相关文章

生物医药产业:“中西合璧”是大势所趋

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论坛日前在苏州落幕,但对于与会的中外医药巨头来说"合作"却刚刚拉开序幕.论坛一结束,制药巨头们就开始探讨他们的"愿望清单". "速战"是最好办法 拜耳先灵医药是全球知名的跨国制药公司,也是公认的在中国本土化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在中国糖尿病.心血管病用药等领域占据重要份额.如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面对庞大的市场,拜耳先灵也加快了在中国的发展步伐. 拜耳先灵医药全球药物探索中国创新中心总监马欣博士并不讳言她此次

风险虽存政策引力更大2009风投紧粘生物医药

全球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为疫苗等产品带来火热销售的同时,也使得生物医药产业备受关注,各路风险投资机构更是盯紧该领域,重注押宝.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包括医疗服务)获得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总额超过1.3亿美元,约占同期中国所有投资额的20%. "除了中药产业,我们在医药领域关注最多的就是生物医药,无论从政策上还是行业前景看,生物医药企业的成长性都是非常看好的."方源资本合伙人赵辰宁对<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生物医药是方源资本关注的重

生物医药:挑战技术制高点

文/本刊记者 杨海霞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在国际市场上却难以找到"中国制造"的医药产品.对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国医药行业来说,生物技术成为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机会--这是记者采访中,专家们的普遍共识.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比较晚,与化学药的规模相比非常小.但是,目前国外的药品除了专利以外的,中国已经都有了",中国医药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对<中国投资>表示.在他看来,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的国际地位并不高,通过生物技术实现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中国而

紫金生物医药创投基金成立 目标规模丿0亿元

2013广1朿日消息,紫金生物医药创投基金成立,目标规模为10亿元,首期目标规模为3亿元,由南京新工投资集团与南京紫金投资集团通过签署<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主要为新工集团生命科学产业孵化器内的企业提供投融资精益孵化服务〿/p> 南京市国资旗下最大的工业投资平台与最大的金融投资平台正式联手,全面谋划科技金融领域的战略合作.南京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开创了市属国有集团之间密切合作的先河,接下来,两大集团将以具体项目拉开科技与金融的全方位融合〿/p>

鲁抗医药斥30亿建生物医药产业园 “投资”邹城

山东医药产业大鳄鲁抗医药将又有新动作.记者日前从全省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会议上获悉,为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向医药产业链高端攀升,山东鲁抗医药集团将斥资30亿建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2011.html">生物医药产业园. "投资"邹城 根据华鲁控股集团与邹城市政府签订的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今年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将在邹城市投资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华鲁控股集团公司是山东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公司,此前,鲁

美生物医药风投连旺两季 中印新兴市场被看好

全美风险资本协会(NVCA)最近发布的二季度投资数据显示,风险投资对生命科学领域(生物技术和医疗设备行业)的投资再次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今年一季度,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即首度超出其他领域,成为最活跃和最受投资者青睐的行业,不仅投资金额上升59%,投资项目数也增加了34%. 今年二季度,生物医药领域的风险投资交易金额为13亿美元,有139家公司及项目得到了风险投资的支持.整体而言,生命科学的风险投资金额比第一季度又上升了52%,投资项目数增加了36%.尤其让人欣慰的是,种子期和早期阶段的风险投资交易在

源兴生物医药科技杨向阳:投资人投的不是医药,是市场

投资界6月19日消息,由清科集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大会在北京召开.图为深圳市源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杨向阳. 以下为访谈实录:(未经本人审核) 杨向阳:我是做生物医药,做的时间是最长的.我在一个大的方面里面做了三件事,一个是基因治疗,一个是干细胞治疗,一个是肿瘤的免疫治疗,这三件事在中国的早期发展都和我有关系. 另外带了一帮小伙伴在医疗领域,尤其是医药领域做了一些事情,在中国也有,在美国也有. 投资人投的不是医药,是市场 中国的医药是一个蛮大的项目,你看看五六年前的中国数据,

生物医药产业内忧外患:园区多 企业散 融资难

记者近日在京.津.沪.粤.苏等地就生物医药产业进行调研,先后采访了lO位归国创业者,他们都曾在跨国药企工作.他们认为,近年来跨国药企加紧在我国布局,受其冲击我中小企业多向二线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存在园区多.企业散.融资难.标准化程度低等情况,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跨国药企加紧布局 生物医药是全球增速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对国家战略安全意义重大.我国医药工业近年来快速发展,20l0年,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12427亿元,比2005年增加8005亿元,年均增长23%."十一五"

温家宝: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号和9号召开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经济专家和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 意见和建议.这是温家宝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到地方对企业.农村.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的继续.与会同志认为,当前国民经济形势企稳向好,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增多,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效果正在显现.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地.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 温家宝说,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