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人都在谈论大数据,任何一个行业都意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然而,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浮上水面:仅仅有了大数据就有了优势吗?法院为什么要做大数据?运用大数据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在黄浦江畔,记者感受到了上海法院对大数据的深层次思考:法院不仅要有大数据,更要能够通过数据的有效分析创建自己的法院文化。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才是法院运用大数据的真正意义所在。
回想今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严承诺:“向执行难全面宣战,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上海法院抓住机遇,依托大数据库建立案件审判态势、金融审判、执行工作等6个大数据专项分析分平台,其中执行大数据分析平台具备了全方位掌握被执行人行踪、被执行人财产动态信息,精确评估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等10余项功能,实现了执行决策和执行办案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确化,有效破解了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等难题。这一切,不都是在运用大数据践行公平正义吗?
记者了解到,今后,上海法院将进一步完善查控系统,充分运用全市法院执行大数据,勾勒出被执行人各类信息的全景视图,多方位掌握被执行人社会关系、消费情况、出境出差、户籍与居住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被执行人履行能力评估模型,提供被执行人身份、行踪等相关查询,辅助追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上海法院还将逐步研究探索智能执行平台,通过系统大数据分析,生成最优化的方案辅助执行,以及建立智能送达、智能信用等系统平台,提升执行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周强院长提出的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要求,通过智慧执行,在两年内率先基本解决执行难,将上海打造成全国执行环境最好、执行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崔亚东在接受采访时信心满满。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