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罩中国乳业近3年的三聚氰胺阴影,伴随着行业老大*ST伊利脱帽,逐渐拨开云雾见青天。
*ST伊利(600887.SH)6月7日晚间公告称,公司股票交易从2010年6月9日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及特别处理,“*ST伊利(600887)”改为“伊利股份”。
对于伊利来说,2008年9月16日夜晚特别黑暗。当天,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检出三聚氰胺的22家乳制品企业名单中,伊利赫然在列。此消息一出,投资者极度恐慌,伊利股份出现连续跌停。企业销售情况也出现了严重下滑。
三聚氰胺事件对于乳业业绩影响巨大,此番*ST伊利得以顺利脱帽,与整个中国乳业市场的回暖大环境密不可分。
但是,人工成本、奶源成本剧烈上升考验着乳品企业“耐受力”。
*ST伊利摘帽历程
据公告显示,2009年,伊利实现营业收入243.24亿元,同比增加12.30%;实现净利润6.48亿元,每股收益0.81元。2008年,公司净利亏损16.87亿元,折合每股亏损2.11元。
与此同时,股票简称由“*ST伊利”改为“伊利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日涨跌幅限制恢复为10%。
业绩向好的态势在今年第一季度得到延续。伊利首季营业收入增长37%,达到70.14亿元;净利润微增2%,达到1.25亿元。
在液态奶和奶粉行业受到三聚氰胺影响后,扩大冷饮产品的销售比重成为乳品企业一个选择。2009年,ST伊利,先后在天津和黑龙江,浙江金华等地进行大笔冷饮行业投资,尤其是浙江金华投资额达2.7亿元。
此番*ST伊利得以顺利脱帽,与整个中国乳业市场的回暖大环境密不可分。
根据中国乳品行业协会数据,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25.31千克,同比减少0.6%,城镇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270.10元,同比增长4.4%。截至2009年11月底,销售收入500万以上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销售额1456.76亿元,同比增长13.6%;利润总额82.36亿元,同比增加104.5%。
在前不久公布的国内众多乳品企业年报中,除了ST伊利外,别的乳品企业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
以去年登上中小板的皇氏乳业(002329.SZ),2009年亦实现3.05亿元的营业收入,于香港上市的澳优乳业(01717.HK)去年净利润1.82亿元,较2008年同期增长158.22%;三元股份(600429.SH)交出了全面接手三鹿后的首份成绩单,虽然因整合三鹿资产后市场投入急剧增加而导致亏损1.28亿元,但其营业收入达到23.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1亿元增加了9.7亿元,增幅高达68.3%;蒙牛乳业数据显示,高附加值产品对其业绩贡献的比例进一步提升。2009年,蒙牛酸奶销售21.5亿元,较2008年增长21.1%,是营收整体增幅的近3倍。
回暖背后的阴霾:成本增加
然而,也有隐藏的危机。
在“2010年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成都石羊郊区的一家大型奶牛场负责人郑仙云称,从2009年开始,饲料价格不断上涨,玉米面涨到每公斤1.5元,玉米秸一捆8毛,羊草每吨550元。从2010年开始的饲料价格猛涨,玉米面的价格涨到每公斤1.8元,玉米秸一捆涨到2元,羊草每吨涨到1100元以上。小型奶牛场纷纷倒闭。
河南一位奶牛场负责人则称,随着原材料上涨,人工成本也从以往的1200块一个月调整到了1500。
然而,为了赢得更多的消费者,每个品牌都不敢贸然提价。因此乳品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压力。
利乐中国副总裁杨斌称,国内乳品行业过于分散,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动用其他手段来帮助弱势养殖户,而不要阻止市场经济下,行业自然状态下的整合过程。
对此,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表示,目前乳品行业分散的局面需要通过新的产业模式进行缓解。比如奶业产业一体化。
所谓奶业产业一体化,就是指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经营方式。“目前我国奶业的主体经营模式是分散养殖、集中加工,奶牛养殖户与乳品加工企业基本上是一种买卖关系,居于不同的利益主体,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产业化链条。”刘成果说。
此外,中国奶业协会顾问王怀宝称,过去十年,尽管我国乳制品行业高速发展,但产品类型却一直停留在奶粉、酸奶和液态奶“老三样”上。对于下一个十年,乳品企业可以把新产品开发的视野放宽到干酪、黄油等奶制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