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真相尚未明了,“错在政府”的骂声早已四起,“人人喊打”的喧嚣中,“有罪推论”颇受欢迎,辟谣信息却乏人顾及;电影上映,正常的观影感受变身为简单粗暴的情绪宣泄,极端言辞充斥网络,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戾气横生;为求编制,万千学子趋之若鹜,高学历俯身于冷岗位,“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为图方便、求速成,民众不循正轨,走捷径、潜规则大行其道,社会规则权当过眼云烟,“唯结果论”渐成价值标尺。
这些现象,共同勾勒出当前社会心态的失衡图谱。每一种不良心态的滋生,都是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的真切投影。而它们的固化、交织与扩大、蔓延,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问题的冲突、冲破规则的边界、导致价值观念的紊乱。一旦不良心态成为社会惯习,影响的不仅是公共秩序的稳定,更直接腐蚀社会前行的内在动力。
仅以“走捷径”的心态为例,当越来越多的人被“利己”俘获,就会将社会规则、道德信念抛诸脑后,能走的后门一定要走,能用的手段一定要用,只要实现目的、攫取利益,尽可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久而久之,“走捷径”成了社会成员的普遍选择,耍聪明、钻空子被视为有本事、门路广,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反倒被当成“傻子”。执着于利益加减法,不只会迷失个体的人生价值,更将侵蚀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更有甚者,盲目追求“捷径”的冲动,激活了某些国人的“偏向思维”,心思和智慧不放在创新实干上,却投向“旁门左道”,挑战道德底线、逾越法律雷池。这些所谓的“捷径”不仅不捷,还有让整个社会面临心态割裂、矛盾激化的风险。
越是价值多元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就越需要理性健康的思维、平和包容的胸怀,越需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所有人的精神导引和行为坐标。而这些良性心态的形成并稳固,需要日积月累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角色,在于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社会机器的良性运转,有赖于制度链条的牵引,应通过有效的监管机制、合理的改革措施,从源头上铲除权力寻租、利益交换的“温床”,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奋斗者有收获、让付出者有回报、让违规者受惩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理性包容、奋发进取自然会成为社会心态的主旋律。
每一个公民,同样不能缺席,个体情绪的状态,与整个社会心态的生长轨迹息息相关。这并非要求人们心如止水,只是希望:在与人意见不合时,少一点戾气攻击,多一些理性探讨;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少一点浅层宣泄,多一些深层思考;在制订职业规划时,少一点安逸心态,多一些突破思维;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少一点利己算计,多一些规则观念。
你怎样,中国就怎样。只有更多人的心态步入良性轨道,通向“中国梦”的步伐才会愈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