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化市场外资凶猛谋“抢购”本土品牌

每经记者 卢曦 发自上海  冯建军认为,本土日化企业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只有屈指可数的8家,外资如果想占领这一市场,目标非常集中,操作并不复杂。  2000年前后的十余年,小护士、大宝等经典品牌被外资收购。短暂的平静后,外资似乎正蓄势发动一场对新兴日化品牌的“抢购潮”。  “外资疯了似的追逐中国本土低端日化品牌,这是今年出现的一个罕见现象。”在日化行业从业超过15年的资深营销专家冯建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金融危机下外资攻势更猛  今年一季度,世界化妆品巨头接连发布销售额同比大幅下滑的季报。欧美化妆品市场一片惨淡的同时,
中国市场却仍在强劲增长。  欧莱雅已在中国实现了连续8年的两位数增长,雅诗兰黛在中国的销售去年亦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日本市场占有率第二的佳丽宝公司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2008年化妆品发货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化妆品市场总体销售额负增长,是前一年的99.6%,而佳丽宝在中国2008年销售额
同比增长了40%以上。  中外化妆品市场 “冰火两重天”,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催生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更猛烈的攻势。冲击本土品牌的同时,外资品牌之间的竞争也将加剧。  冯建军透露,外资进入中国后,路径各不相同,那些慢了一步的外资企业,同样难以避免滑落到第三阵营的命运。  一些欧洲的老牌日化企业,进入中国后市场策略不得力,错过了很多机会,逐渐开始没落。一些进入中国稍晚的外资日化品牌,现在只能一边后悔,一边奋力追赶。  在日化行业被津津乐道的一句话是“一个河南顶一个法国”,中国被视为国际金融危机下最大的市场,成为外资“绕不过的情结”。外资目前的策略是,依托海外品牌,提升在中国的市场地位。  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羽西,强生收购大宝,拜尔斯道夫收购丝宝,在这些经典收购案例之后,中国老牌本土日化品牌已所剩不多。具有某方面优势或者特色的新锐本土品牌,可能将成为外资品牌下一轮收购的争抢目标。  看中优质的本土二线品牌  5月中旬,记者获得一份来自国外知名财团的内部资料,5家在国内颇具影响的本土和合资品牌的各项指标被深入考察。该财团内部人士透露,外资正怀着浓厚兴趣,着手对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的收购。  在知情人士提供的这份名为《中国个人护理用品建议》的内部资料中,两家合资品牌和3家本土品牌被分类进行技术分析。不难看出,这5个品牌各有所长。  一家合资企业最被看好,其优势包括:防晒产品市场占有率为8.9%,列全国第三;产品因为含有中草药美白成分的概念,在中国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另一家公司被看中的优势是销售遍布中国30个省份,有超过2000家分销商。与之相似的还有一家广东民营化妆品企业,描述中提到该公司“拥有强大的分销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份”。  福建一家合资企业的美发用品也被看中,它不但拥有两大生产基地,还有国际化的研发中心,销售网络遍布全国85%的乡镇,堪比宝洁。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一家上海老牌日化企业引起外资关注的理由是其“人人都负担得起”的超低价格、最大的消费群、遍布31个省份的128个一级分销商。据估计,该公司年销售回款早已超过4亿元。  “这家上海企业的消费者忠诚度,可能比大宝还要好,能吸引一批拥有上海滩情结的消费者。”冯建军认为,该公司目前售价10元以下的产品拥有超过4亿元的市场规模,如果被外资收购,将其产品线延伸,在15~20元以及20~25元价位分别创立品牌,那么,将销售回款指标增加到10亿元水平,也只是时间问题。  上述知情人士感叹道:“不得不承认外资独具慧眼,相中的都是目前中国本土好不容易取得突破的优质二线品牌。”  记者就此事分别向这5家企业求证,各方均表示该财团还没有开始与其接触。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该财团还处在考察阶段。一旦发起收购,主动权还是掌握在
卖家手中。  或将向全行业渗透  “除了上市公司,财团希望全资收购本土日化品牌,仅仅参股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据称,外资的如意算盘可能是这样打的:买下几个规模稍小的品牌,同时尽量控股其他规模较大的品牌。对一些防晒、洗发护发、洗涤等主要品牌进行全线渗透。之前杀得你死我活的本土品牌,一旦被外资全面渗透,将成为一家人,不再互相“打仗”。外资一旦实现对某个细分行业的控制,将不再担心竞争的消耗,从而可以游刃有余地赚钱。  “他们希望一下子把国内的好品牌都买下来,省得留下竞争对手。”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这家财团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冯建军也认为,如果国外财团决定收购本土日化品牌,其目的和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强生收购大宝的初衷并不一样。化妆品集团收购本土品牌,通常是为了补充其产品线,收购之后想长期做品牌,获得持续收益。而风投性质的财团在收购本土品牌后,会设法快速将其做大,过几年就会溢价出售,套现离场。  冯建军向记者描绘了一幅本土日化品牌的“金字塔结构”: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上的,只有3家“大日化”企业,它们除洗涤用品主业之外,还涉足化妆品业务;20亿~30亿元的有2家,10亿~20亿元的有3家。超过1亿元销售额这一门槛的本土日化企业,总共只有37家。  “本土日化企业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只有屈指可数的8家,外资如果想占领这一市场,目标非常集中,操作并不复杂。”冯建军认为。  中国日化市场 外资品牌成主角  中国的日化市场上,特别是高端市场,外资早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本土品牌目前集中于低端市场,且战且退。二三线城市的日化专营店,现在成了本土日化品牌的主战场,但外资品牌也开始对这一渠道展开攻势。  外资品牌控制高端市场  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外资在中国日化市场上的统治性地位业已稳定,很难有新的力量将其打破,中国消费者甚至已经被培养出了“崇洋”的心理。本土日化品牌不但无法染指高端市场,在低端市场的份额同样很小,仅仅在洗发用品领域表现尚可。  余雪玲向记者透露,目前中高端的化妆品市场中,外资占了80%的市场份额。在洗发用品领域,宝洁一家就占了40%的市场份额。  昆明滇红药业董事长郭振宇曾对外透露,中国的护肤品市场规模很大,但国外护肤品拿走了其中超过90%的钱。本土护肤品总量占了90%,市场份额却只占10%。即使在市场规模只有30亿元、俗称“药妆”的医学护肤领域,欧莱雅旗下的薇姿系列产品也占去了6成份额,本土品牌的份额还不到2成。  2008年,宝洁仍稳居中国日化市场的老大地位。排名第二的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为69.52亿元,并实现了高达27.7%的同比增长。在中国深耕多年的美宝莲品牌,今年从彩妆领域延伸到护肤品领域,猛烈冲击中国低端护肤品市场。  排名前列的还有强大的联合利华,上海家化在销售规模上已不容小觑,但贡献最大的还是低端品牌六神和成长性品牌佰草集。  绝大部分本土品牌扎堆在低端日化市场上。已拥有一些知名度的品牌,大多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它们只能在外资的夹缝中生存,因此数目不多,市场规模还不到外资巨头的零头。  本土品牌转战二三线  欧莱雅集团中国区总裁盖保罗透露,欧莱雅13年前进入中国时,几乎所有化妆品生意集中在百货商店。欧莱雅通过百货商店形象柜台开始开拓中国市场,随后逐渐扩大到货架式销售,然后再进入大型超市、连锁店。  至于对小护士的收购,盖保罗表示,收购小护士就是希望进入中国的大众分销渠道。欧莱雅当时在中国只是在高档和中档产品线有产品,对中国大众市场完全没有任何产品线。欧莱雅通过收购小护士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并随后上市了另一款大众产品卡尼尔。  和欧莱雅相似,许多外资巨头早早进入中国,并建立了牢固渠道。  目前,日化产品的几个主要销售终端包括商场、超市和日化专营店(又称精品店)。在商场和超市,目前仍是外资当道。而总量超过4200家的本土日化企业,80%的销售是在规模不大的精品店完成的。  一家知名本土日化企业营销人员向记者感叹,商场费用太高,超市销售又拼不过外资品牌,公司现在只能无奈转向精品店,并考虑发展直销模式。  二三线城市的精品店,现在成了本土日化品牌的主战场。但外资品牌也开始对这一渠道产生浓厚的兴趣,精品店常常出现的外资品牌包括资生堂旗下的悠莱、泊美,韩国的爱茉莉旗下的梦妆,以及少量的欧莱雅和玉兰油。  突破外资垄断需要时间  被外资步步逼退的本土日化品牌,甚至还发明了一种名为“包场”的新型终端销售模式。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专门有日化品牌代理商在商场包下全部日化、洗涤用品的货架或日化洗涤区。  冯建军举例称,一家企业曾和地方的商场达成协议:每年交给商场600万元,条件是对商场内的日化区进行买断经营,从商品的采购、促销推广到人员管理,全方位统筹管理。这一模式从2000年开始沿用至今,其发明者是一家广东本土日化企业,目前经营状况尚好。这一模式也逐渐被其他本土企业模仿。  伊丽莎白雅顿的中国区总裁陈志新曾向记者表示,中国本土日化品牌集中于整个日化金字塔的最底部,向外资垄断的塔尖突围不是没有机会,但需要时间,因为中国市场仍然有很多空间。  目前艰难生存的本土品牌各有各的生存法则,同时面对着来自内部的各种压力。  陈志新认为,本土品牌最难克服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家族式管理,二是企业新品上得很快,但旧品淘汰慢,不能及时处理库存,资金成了“呆钱”。

时间: 2024-09-19 23:47:25

日化市场外资凶猛谋“抢购”本土品牌的相关文章

网络服装市场火爆,Masa Maso领衔品牌突围

   2009年中国网络服装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将达308.7亿元,而2012年则有望突破800亿元.面对即将激增数百亿元的市场,无论是传统服装企业还是新兴的网络服装企业,都在试图探寻一条快速增长的道路.      "网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但最终仍将回归传统规律,品牌将是网络服装市场竞争的核心."作为目前在网络服装行业唯一一家坚持中高端路线的企业,Masa Maso(玛萨玛索)总经理孙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品牌将是网络服装企业发展的核心    有数据显示:2008年的国内传统服装市

经济型酒店本土品牌胜过外资东风全面压倒西风

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端于欧美市场的现代酒店业态,经济型酒店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还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貌似'舶来'的行业里,中国本土品牌却压制住了外资品牌,形成了"东风全面压倒西风"的局面. 不过2009年初,法国酒店集团雅高(Accor)下属经济型连锁酒店宜必思(Ibis)突然在 中国市场上罕见的10天内一连开出5家店,并计划至2009年底将其在华开店数翻番.2004年就进入中国的宜必思在过去的5年里是相对'沉默'的.那么,它突然 发力的原因是什么?

本土品牌几乎全部亏损,份额不足5%

联想退出数码相机市场,国内仅存的品牌只剩下爱国者.明基.TCL,所有市场份额不足5%,本土品牌几近覆没. 尽管如此,本土品牌还是艰难地在夹缝中求生存,并掀起反击. 回归PC主业 17日,联想品牌推广部郭彤彦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司目前还没有接到正式通知,退出数码相机市场". 但其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确实已经退出了数码相机市场,从去年开始就没有再推出新款产品. 赛迪顾问的黄丹认为,"联想之所以退出市场,关键原因在于生存空间问题,长期的亏损让企业无法承受&q

麦肯锡访谈了1万名中国消费者,发现本土品牌有这些大机会

麦肯锡今天发布了2017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调查访谈了近1万名18至65岁的中国消费者,他们来自44个城市和7个农村乡镇.有一点在今年的调查中非常突出,即"中国消费者"作为一个整齐划一的群体已经不存在,而是形成了鲜明的多样性. 报告提出了四个关键趋势. 消费者信心达到10年来新高, 但风险仍在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6年春季的低点100,上升到2017年8月的115,为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夕以来的最高值. 消费者对经济前景及自身消费力充满信心,图片来源:麦肯锡咨询 如果你想一

解密方正科技贱卖PC原因:本土品牌竞争力缺失

王如晨 方正科技玩了一通"障眼法",但却没能掩饰住一个尴尬事实:集团高层口口声声说与宏碁之间并非产权交易,而事实却是,除了品牌,方正科技几乎已将PC业务转手宏碁. 这一举动,折射出本土PC品牌核心竞争力的缺失.而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调研,现有其他本土二线PC品牌如同方.神舟.七喜.长城等,或将摆脱不了成为"下一个方正"的命运. 方正科技:欲盖弥彰的PC交易 宏碁官方说它是"兼并"了方正PC业务.在8月4日发给全体员工的信中,宏碁董事长

给本土品牌的七条忠告

1.细节!细节! 厂家老在想用什么吸引消费者,也就是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别人为什么买",可是对于主要还处在低端市场的本土品牌,更应该想想"别人为什么不买".是因为还不够便宜?动力不行?还是操控不好?更大的可能或许只是车内的味道太刺鼻了,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内饰材料质感太差!对,这些都是细节,但几款车放在一起,使之高下立判的却往往是这些细节. 2.不要老是用低价为自己开脱. "这么便宜的车,你还能要求怎么样?"这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辩解.但是,汽车消费和普

本土品牌走上超高端奶粉产品追随之路

在雀巢.惠氏.雅培相继推出300元以上的超高端产品后,本土品牌终于走上了追随之路.昨日施恩推出旗下新品美儿乐,900g售价在340元左右,而去年已推出700g售价368元星飞帆系列的飞鹤则乘胜追击,再度推出900g售价338元的超级飞帆系列."现在本土品牌言必谈合生元."业内人士麦莱(化名)向记者表示,其最先开辟的300元以上超高端市场已迎来越来越多竞争者."最早统计时AC尼尔森将300元以上称为超高端,之后发现奔五的产品都不断涌现,今后简直还要划分出超超高端和超超超高端档位

霸王成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本土品牌

根据 Euromonitor资料,按零售销售额计算,霸王已成为中国整体洗发液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本土品牌,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分别约为6.2%和7.6%.而在中草药洗发液市场占有率方面,霸王2006.2007及2008年上半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24.3%.43.5%及46.3%,远远超过排第二位的品牌. 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洗发护发产品人均使用量仅为0.3公升,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2.0公升,韩国的1.1公升,因此市场空间庞大.由于中国消费者对于追求健康及自然的生活方式问题日益

大国崛起:打造本土品牌,助力大国崛起

何谓打造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20266.html">本土品牌助力大国崛起? 首先.打造本土广告公司的知名品牌,颠覆国际4A公司对中国广告市场的垄断和主导. 其次.协助本土企业打造知名品牌,颠覆国际知名品牌对中国中高端市场的垄断和主导. 打造本土品牌与大国崛起的关系? 如果市场是一所学校,那么中国的企业大多数在市场中相当于小学,初中这样的角色,比较厉害的相当于高中水平.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基本上还是在扮演义务教育角色,在为国际知名品牌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