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阿里巴巴宣布,将发行数额待定的高级无担保票据,以偿还公司的部分贷款,一天后,三大评级机构给予阿里“A+”信用评级(标准普尔、惠誉为“A+”、穆迪为“A1”与“A+”为同一等级),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得到的最高信用等级,优于腾讯等上市公司。
三大机构“A+”信用评级背后,是对“阿里生态”的前景看好,倒不是马云这位超级PR英文流利,长得像外星人。
所谓前景,换个视角来说,就是阿里生态的增长空间、效率边界。
增长空间,不言而喻,电商增长还在继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阿里还将占据中国电商的主导位置。此外,平台级电商盈利模式稳健,阿里新增活跃用户52%,营业额同比增长53.7%,与此同时,阿里平台的无线业务也在快速成长,无线电商交易额已经占据全平台的35.8%。
3个A+信用评级,说白了也就是不怕你欠债不还——支持三大评级机构,最直接的一个数字支持是,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阿里拥有现金及等价物1099.11亿人民币,是目前中国互联网公司流动资金最多的公司。
阿里平台电商模式,其实早已经超越“电商鼻祖”亚马逊,无论是电商交易额本身亦或公司市值。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提过一句,B2C自营电商是“我执”,阿里是“无我”——“我执”是精打细算的生意,“无我”是精打细算的生意,更是生态。
所谓“无我”,是社会化分工,阿里搭台,商家唱戏,物流快递串场,生态价值链条,铁索连环,环环相扣,阿里退在后面,控制了消费流、资金流以及物流背后的数据流,与商家,与生态伙伴价值分享。
所谓“我执”,是中央集权,B2C自营电商操控,从采购到配送,一系列的控制,因控制,而有效率,但“控制”背后是军事化管理,独裁式集权——所以你会看到,B2C自营电商其实并不像互联网公司,更像传统零售,等级森严,层层把控。
传统零售信封军事化管理,在特定范围内,是达到“规模经济”的捷径,但它的另一面是“规模不经济”——因为,这种策略有“管理半径”,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效,却不能无边际扩张——而这也是,当年亚马逊要开拓marketing place开放平台布局云计算的初衷。
“管理半径”的局限,体现在这两天刚刚发布的财报的电商公司,京东的第三季度财务表现,可以说明这一点——毕竟,京东是亚马逊的中国学徒——京东订单数增长了40%、营收增长了60.84%、成本同比增长62.86%、营业成本增长了112.86%,就是“规模不经济”。
当然,其实阿里巴巴,我们可以不再视为只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它更是一家互联网生态,甚至致力于经营中国商业生态的互联网公司。还记得,阿里IPO路演时,海外投资机构对它的态度么?——投资阿里,就是投资中国经济,这倒并非是阿里占据了国内电商78%的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围绕阿里周边有不断完善的生态——诸如四达一通、顺丰等物流服务、诸如淘女郎、淘拍档TP、淘宝联盟这等等这样的合作伙伴,又如百万级淘宝卖家、数万家天猫商铺…
众星拱月,社会化分工协作,价值分享,这才有了阿里逼近3000亿美元的市值与3个A+的信用评级。
我相信,这也是阿里在纽交所敲钟一刻,马云站在台下,让8位生态伙伴敲钟的一个原因——这不是第一次敲钟,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敲钟(因为还有蚂蚁金服),但阿里平台的发展、成长,IPO,甚至还有未来,都因为围绕在这个生态系统的协作者——无论是淘女郎、亦或是快递员,亦或是淘宝卖家、外包承销的电话客服,甚至还有无数被戏称为“马云背后的败家女人”的剁手族买家们,这个多样生态的存在,才有了阿里的存在与价值。
最后,篡改下西方媒体那句“投资阿里就是投资中国经济”的话,我认为,“投资阿里就是投资阿里生态”,肯定不是因为ET Jack Ma英文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