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消息,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一战成名,微信在短时间内带动了大量用户发红包、用微信支付、绑定银行卡,在移动支付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手握支付宝的马云惊呼,微信红包的突然出现是“珍珠港偷袭”。
因此今年春节尚未来到,红包大战便已经打响。先是腾讯打通微信、QQ支付体系,分别宣布将发放35亿、30亿元额度(含企业券)的红包;支付宝也同步宣布从11日开始7天内送出6亿的现金红包。紧接着微信封杀支付宝入口,支付宝红包无法分享到微信聊天窗口和朋友圈。支付宝也见招拆招,推出红包口令继续攻占朋友圈。
不过,当用户自发的红包狂欢,演变成为企业之间的营销大战,这一产品的价值也开始打折,用户在积极参与抢红包的同时,也开始反思,我们真的需要红包吗?
有ID名为“家住朝阳区的于先生”的网友说,红包“虽然可以得到钱,但总是一块两毛的很让人失望,主要也就是让大家有个共同参与的事情和话题”,“是现金+朋友圈小游戏的感觉,并不会让我想去使用额外的支付、提现功能”。他补充说,选择用哪家的支付主要看安全性,“因为如果一旦丢了手机,支付应用安全性不高的话就悲剧了”,此外,他还会看周围人的使用倾向和方便性,“如果身边没多少人用,再加上用一个新的支付应用还要再去学绑定银行卡啊什么的,我觉得麻烦”。
抢红包这一本来娱乐性较强的产品,开始渐渐变味。用红包拓展市场后的变现压力,让今年的抢红包活动承载了更多卡位和竞争的“重任”,这种商业诉求冲淡了抢红包的大众文化的意味。红包大战表面上看互联网用户是主角,但实际上话语权在转向互联网企业。这种转变的迹象是,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相互封杀、红包活动中企业营销的轰炸等,这些都给消费者造成了限制和风险。
抢红包还可能让互联网用户的支付安全遭遇威胁,网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打着“抢红包软件”“抢红包”旗号的钓鱼欺诈网站。对于这种危险,不能全靠互联网用户警醒,作为抢红包游戏的发起者和规则制定者,互联网巨头应该拿出应对措施。
实际上,随抢红包而生的这些风险,考验的不仅是抢红包活动的运营能力,还考验着互联网企业扩大营销和保证安全间的平衡能力,以及监管介入的分寸和时机。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讲,红包战争虽然“大制作、大噱头”,但是对于用户来讲,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游戏,想推移动支付业务,用户真的买账吗?
事实上,红包之所以成为必争之地,并非是简单的跟风。现阶段,红包的作用主要是扩大移动支付场景,为下一步移动支付的全面开战打下基础。此前,支付宝钱包已经涵盖餐饮、商场、超市、便利店、打车服务、医院等花样繁多的线下支付场景。线上自不必多说,包括充值、转账、余额宝、彩票、信用卡还款、行程单、电子券、会员卡等。相比之下,微信支付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移动支付场景都相对匮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微信支付推出红包功能原本没有被寄予厚望,没想到“无心栽柳柳成荫”,红包反而迅速走红。于是,微信支付自然能会在当下再接再厉,想通过红包功能达到扩大移动支付场景的目的。而对于支付宝钱包、手机QQ、陌陌等来说,红包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移动支付场景,必须要迅速跟进,才有望扩大自身辐射范围。
所以,不管网友抢的多么乐呵,红包大战背后其实是移动支付卡位战,随着与餐饮娱乐紧密相关的O2O市场以及金融理财市场的崛起,电子钱包已不只是支付工具,还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占领了移动支付市场,就等于拿到了线下市场和理财市场的敲门砖。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市场份额,支付宝份额为82.6%,包含微信支付的财付通份额为10%。这意味着,红包对移动支付工具的实际助推力并没有显现出来,最多只是让其占据话题高峰而已。
这无疑是红包泛滥的隐忧——空有话题性,但本质却是噱头。如何为红包功能本身添加多元化元素,使其应用范围更广,将是众多移动支付工具接下来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而如何提升移动支付本身的功能,满足用户实际的需要,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