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网络时代开始以来,“人肉”、“扒皮”等网络词汇屡见不鲜,指的是大家针对某人全方位的调查,包括电话、工作单位、住址等非常私人的信息都会被一一列在网上,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依赖互联网技术,此种状况已经从某个人身上转变为针对群体安全的行为。
5分钟就能搞到上千条银行卡信息,而且密码大部分正确!近日,有央视曝光了一条盗取银行卡信息的黑色产业链。分工明确,架设伪基站、拦截验证码等技术之“高级”,令人咋舌。“卡在身上,钱莫名其妙地被转走了”,把公众吓出一身冷汗。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公务员考试刚报名,卖“答案”的就来联系;孩子刚出生,卖奶粉的就发来信息;新房尚未交付,就有搞装潢的来电……我们一方面惊讶于对方神通广大,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隐私泄露泛滥的尴尬现实。可以说,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已是互联网时代的安全需要。
在这信息泄露的背后的源头来看,来源有很多比如许多手机APP未经授权采集用户信息,有些经营机构罔顾法律买卖用户数据,更为可怕的是“内鬼”,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最近的信息泄露,从打车信息,到通话记录。到三网定位为,让人瞠目结舌,在警方查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电信公司人员,也有快递公司、银行、医院、学校、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信息安全问题涉及面之广、产业链条之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许多人认为自己不是名人,个人信息泄露了也无关紧要,所以丝毫不重视。但是要知道在全面掌握了你的相关信息后,制造假身份证来进行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这很难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果被盯上只能本人承担后果,这还不能让你重视么。然而时代变化,网络犯罪的“进化”程度,有时会超过法律法规的制定速度。只有从技术上寻求防护对策,在理念上提高网民安全意识,多方用力、立体防护,才能打赢个人信息安全保卫战。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10-01 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