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都忙着分析数据,但它告诉你的到底靠不靠谱

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正在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提供了对">用户行为追踪的功能——例如监测你消耗的卡路里、运动里程、睡眠时间、深度等。这些产品所提供数据的精确性确很少被质疑,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Jawbone UP 手环是可穿戴领域的明星产品。它提供了跟踪用户日常活动、睡眠情况和饮食情况等功能,在宣传中,这款产品甚至还可以监测你的深度睡眠时间。这些数据都将通过手机 App 反馈给用户。

Jawbone UP 手环获得的数据并非都是规范、精确的。在监测用户深度睡眠时间的功能上,Jawbone UP 的实现原理是通过活动监测仪跟踪使用者在睡觉时间的微幅运动,以判断其是否已经醒来,或是处于其他睡眠状态。也就是说,它通过跟踪用户在睡眠时间时身体是否用运动以及运动的幅度来判断用户是否处于深度睡眠状态,并以此作为数据反馈给使用者。

PingWest 就睡眠深度和监测等问题联系到了首都医科大学的生理学专家。该教授解释称,对睡眠深度的判断是根据睡眠过程中脑电、肌电和眼电的表现和特征,将睡眠分为不同的类型。当被问及目前有哪些成熟的、常见的深度睡眠监测手段时,教授指出目前的方法以脑电图为主,并可以配合肌电、眼电、心电等检测。

由此可见,Jawbone UP 通过身体移动幅度来判断用户是否处于深度睡眠的方法并不科学。

移动医疗和用新的方法对现有医疗产业进行变革在近些年被大量提及,而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是推动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但事实情况也许并非那么乐观。拥有个人健康数据追踪功能的产品需要更规范的、更科学的数据采集方式,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可穿戴产品并没有被医学界认可。

Nike 同样是可穿戴市场上的主要玩家,它生产 FuelBand 手环已经成为最畅销的可穿戴设备之一。这家公司还用创造了 NikeFuel 这一单位用于支持自家产品。在商业层面,我欣赏 Nike 独创的能量单位——它将用户最大限度地封闭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建立起了壁垒。但在用户层面,拥有独立单位的数据很难和标准的数据进行对比,用户在医疗和保健层面自行使用数据的能力会被降低。

所以,目前可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很难被真正用于医疗和保健,从而无法为用户产生更大的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产品增强了用户对自身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更科学的调节自己的生活,但一些产品中错误的数据收集方法也像一场自娱自乐。能提供更科学、更规范、更精确数据的可穿戴设备才能为使用者带来更多价值,甚至推动现有医疗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蒙遗善)

时间: 2024-09-14 00:04:29

可穿戴设备都忙着分析数据,但它告诉你的到底靠不靠谱的相关文章

搜索账号 排行榜客户端 2014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应用报告分析

BI分析师托尼·达诺瓦(Tony Danova)发布的<可穿戴应用>报告中指出,可穿戴应用的生态系统非常碎片化,这是应用少的原因之一,但要普及必须诞生一些杀手级应用.谷歌和苹果将主导这个市场. 以下为报告全文: 一.要点: 1) -可穿戴应用的生态系统非常碎片化.最近推出了很多全新的可穿戴设备,还有更多产品即将面世,但所有设备都运行于不同的平台.开发人员为这些环境打造应用成为一种痛苦,而应用程序正是使这些可穿戴设备值得穿戴的关键.即便是对于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主打Android的三星而言,

可穿戴设备的缺陷:大数据引发隐私担忧

去年这个时间,当google glass出现时,世界为之欢呼.如果你问我现在最想得到什么样的数码产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googl glass. 可穿戴式设备从来不是新的产品.Sony Walkman是最早受大众欢迎的可穿戴式产品,也是迄今为止寿命最长.最为成功的可穿戴式产品.持续20多年,人们热衷于把Walkman佩戴在身上的 任何一处,一边听喜欢的音乐,一边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如现在社交媒体一样,人们也同样乐于分享给周围的所有人.不幸地是,自1979年开始的辉煌,被2001出现ipod无情

可穿戴设备让“大数据”如虎添翼

"大数据"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都越来越火的一个词.不管你是否真的懂,和人聊天时不能拿"新媒体"."大数据"作谈资,那就弱爆了. 不过,正如它更多仍是一种谈资,大多数中国人对"大数据"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国内对大数据真正的应用展开缓慢,而与之相应的批评也如国外一般纷至沓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历史学家黄仁宇曾指出古代中国缺少数目字管理--其言下之意是,在欧洲,人们已经更早地通过数字

可穿戴设备数据共享是软肋

随着可穿戴设备逐步在科技产业升温,可穿戴外设正成为当下创业的热点方向.腾讯科技对话栏目Connector特邀戈壁资本合伙人蒋涛.美国MisfitCEO Sonny Vu,针对可穿戴设备产品.设计与制造.创业过程的挑战等话题,进行深入对话. 以下是对话摘要: 1.在硬件制造的过程中,材料是最大挑战 Misfit在生产制造环节没有遇到大的问题,因为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生产的问题.Shine我们第一个全金属的设备,没有用塑料,但如果用金属材料就很有挑战性.主要是金属外壳不容易处理. 2.数据共享,是可

可穿戴设备:站在“风口”的产业

小米以79元的低价推出小米手环不到一个月,映趣科技首席执行官王斌就在凯盛TMT峰会上表示,将做一款在价格和功能上足以挑战小米的手环.不久前,上海果壳电子有限公司传出将于9月上旬推出世界首款圆形智能手表--果壳智能手表GeakWatch二代.而最早研发智能手环的国内厂商咕咚8月8日推出了"咕咚ROM",让软硬件分离的概念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仅是众多可穿戴设备中的小小代表.2014年被业界称为可穿戴设备爆发增长的产业元年.这个站在"风口"上的新兴产业,

可穿戴设备报告:医疗类率先崛起 手表眼镜被高估

那些对可穿戴设备充满信心的人相信,从腕带到眼镜的各种各样的配件将会转变我们使用其他设备的方式,这些行头将通过蓝牙和配套app来实现智能手机的新特性并增添其便利性. 但消费者真的有多依赖可穿戴设备?它会率先在什么细分领域里兴起? 前两天传出的消息称,美国可穿戴技术及音频设备开发商Jawbone宣布,已收购另一家可穿戴保健电子产品厂商BodyMedia.后者拥有80多项专利,主要集中在多传感器技术领域.它的主要产品包括臂带型健康仪器Body Media FIT,只需佩戴在胳膊上即可推测用户消耗热量和

专业领域,穿戴设备还有大用途

可穿戴设备能测量心率.消耗的卡路里以及走路的步数,这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市场上后来出现了功能更丰富的设备,例如Google Glass.现在,企业已经掌握如何利用可穿戴设备改进业务的技巧.企业向员工和客户提供可穿戴设备,收集他们活动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或改进购物体验. 对于企业来说,可穿戴设备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其中也蕴藏着风险.人们会本能地抵制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因此企业在要求员工和客户佩戴可穿戴设备时需谨慎.早期实验已经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教训.如果企业试图利用可穿戴设备

新一代更智能可穿戴设备:帮你纠正跑步姿势

国外媒体近日发布文章指出,时下市面上的大多数可穿戴产品都只能够进行数据追踪,并不能有效帮助人们提供运动效率.而新一代的可穿戴设备则将不仅能够呈现数据,还能够提供分析,如Moov.Lumo Lift和Wahoo.它们更加智能,能够帮助你纠正跑步姿势,站得更加挺立,跳得更高,更加快速地挥动棒球棒.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Lumo Lift,可追踪并帮助纠正你上半身的姿式 在过去的一年里,市面上涌现了一款又一款追踪人们运动数据(如步数.行走的距离.消耗的卡路里.在沙发上呆了多长时间)的设备.这类可穿戴

可穿戴设备的尴尬 购买后半年就被弃用

相比过去的一年,可穿戴设备已经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之中.你会越来越多的发现身边的人佩戴着智能手环或者手表等设备,然而你同样也会发现,拥有这些设备的朋友们并不会持续佩戴,而是佩戴一段时间后可穿戴设备就销声匿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大多数的可穿戴设备都是打着健康的招牌,通过不断的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热量摄入和消耗来帮助我们进行健康方面的调整.按理说这样的产品应该会让用户爱不释手,但实际情况却是有三分之一的用户在购买后六个月到一年后就放弃使用了.非常让人吃惊! 做出这份调查报告的机构负责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