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17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暨第六届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大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魏少军指出,从2014年到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连续增长是18.86%,实际可能更高,发展速度应该是绝无仅有。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封装、制造三个行业均超过千亿产值,且设计成为最大的行业,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变化。
同时,魏少军指出,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和封装业很多都是外商企业的贡献,如果除掉这一部分,数据不会那么高,业界必须冷静看待产业发展,其实并没有数字上那么好看。基于这一分析,魏少军预测,中国集成电路将面临长期矛盾将是需求旺盛、供给不足。“个人悲观预计,未来10年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全球规模仅为7.3%,每年集成电路进口金额数千亿美元,比石油产业还高,让中国人感受到了痛苦。魏少军指出,这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坏事,毕竟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产业规模庞大。重要的是,中国在自身供应能力方面,很多关键芯片仍然是0,不仅供求失衡,产业结构也失衡,制造业主要为海外客户加工芯片,中国本土的设计公司也主要是使用海外的资源,为海外客户服务。
从产能角度看,魏少军统计,中国大基金和各省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宣布的投资达到4652亿元,折合700亿美元。但是很多地方基金难以落实,存在浮夸之风,因此将会局部产能过剩,总的产能方面不会过剩,产能布局存在一定盲目性,这要求投资方更家小心谨慎。同时,作为资本和技术双轨驱动来看,中国集成电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人才严重短缺,如果按照2020年达到一万亿产值来看,需要的人员规模是70万人,但现在不到30万人,缺口达40万人。“而且现行的教育体系是完全跟不上的。”
从技术角度来看,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很难在短时间赶超,未来几年难以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产业布局基本合理,各领域进步明显。但集成电路的自给率不高,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外依存度会维持在高位。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的结构性缺陷已经逐步显现,代工模式一直主导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但未来10到15年的发展,是否还由这一模式主导值得探讨。”魏少军说。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