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近几年进入了大家的视野,然后发展势头一发不可收拾,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当初看好还是看低,现如今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站稳了脚跟。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年过年拜年,除了个别亲戚朋友电话拜年外,剩下用短信拜年的我估计都是个位数吧,我个人今年只收到了一条拜年短信,剩下近千条都是微信中接收的。而前些年还在双线拜年。
而对于传统的阅读来说,是不是也能跟上互联网的大风呢。电子书本身不是个新鲜玩意,kindle,手机客户端都有读书软件,这个和互联网阅读有什么关系,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是容我分析分析。
我看好互联网阅读
我先亮明观点,我看好互联网阅读。这个也是我今年过年以来最大的收获之一。
而之前我骨子里是更加倾向于纸质图书,N年前媳妇让我使用下Kindle,当时用了几天,总是找不到纸质书的感觉,就索性放弃了。而现在我似乎看到了这个方向真是大有可为。
首先一个重点就是版权问题,很多人的电子书其实都是PDF格式,可以从各路渠道下载学习,说实话,我以前也是这么干的,下载一大堆的PDF,放到手机阅读软件或者ipad里面,直接查看。你说版权,很早之前感觉这个离我也还有距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我在近两年也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写了基本技术书《Oracle
DBA工作笔记》,这个时候我对版权有了深刻的认识,其实对于一个原创作者而言,版税(版权使用费)还是不高的,基本在10%以内。所以说一本60块钱的书,分摊到作者头上还是不多的,最多也就是6块钱,而且现在出版行业竞争也很激烈,出版的图书数量也是严格控制。原来的实体店现在销售的主流渠道也走向了网店,三大网店(京东,当当,亚马逊),还有各路网店(淘宝,天猫等),所以现在除了纸质版还有电子版。
记得 《大话数据结构》中的编者栾大成说过这样一句话:
国内原创技术书整体层次偏低,不是因为国内没有高手,而最关键的原因有两条:第一,国内版税太低,与高手作者的收入差别太大,导致很多人没有时间和心气来写书;第二,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出版社无法用提高定价的方式来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对上面的这段话是感触颇深。但是很多时候买一本书来看其实成本也不低,有些书可能翻一翻就放下了。我的书架上有很多数,大概分了三层,上百本是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年中我能够认认真真看过几本纸质书呢,我可能就羞于回答了。严格来说,一本都没有。而在整理或者搬家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有这本书,扔又舍不得,放下又不看,书非借不能读也。简单来说,技术类图书因为内容还是篇幅,可能纸质效果还好些,但是人文,历史等类型的书用电子版真是非常合适。因为纸质的图书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你做了批注,你的想法和观点只有你在以后看到的时候才会想起来,别人是无法看到的。
互联网阅读的几个优点
在此,我根据最近我的体验,写出几点我的感受(优点)。我试用了大概5种左右的阅读软件,目前来看,最喜欢微信阅读和百度阅读。在此我就以微信阅读举例,仅为个人观点。
比如我想看柴静的这本《看见》,纸质版我可能买回来只知道适不适合看,电子版要么看前几页(其实看不了太多内容),要么就是下载盗版。
在微信阅读里,我可以查看所有的章节,我读了多长时间。大概300页以后就不是免费的了。这样一个内容量绝对会让我判断出适不适合花点钱来买,看完剩下的内容。
纸质书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而这种方式下,我可以看到还有谁在一起阅读这本书,有些我不曾认识的人,我可以看到他对于书的评价。读书花了多长时间,做了多少笔记等,而不是一个通泛的评价。
如果我觉得内容不错,可以花钱来买,价格相对就要低一些,网店电子版价格是6.99元。如果要查看版权信息,也是很全的。
我想很多人看书的批注除非你拿到纸质书,要不就没有机会看到的。这种阅读模式下,我可以看到其他人读到一些文字时的感受。也会让我对文字有了更多的认知。
而如果要把书推荐出去,或者赠送给朋友,那也是一件很方便,有些书可以买一赠一,赠一送一,总之这样就把大家调动起来了。
比如我昨天推荐了一本书,是赠一得一的模式,就是我赠送给朋友,我自己也可以免费看了。可以看到有26个朋友免费看到了这本书。主要倒不是剩下了2.99,也算是通过这本书交了一些朋友。
你说这个事物新不新,早就不新了,我看我微信中的很多朋友都在用这种方式阅读,我算是很晚的了。
所以在地铁上,闲暇的时候,尤其多刷刷朋友圈,还不如多看看这些书。
原来你也爱读书,我们持续欢迎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