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云绝不是搭建一个云平台那么简单,医院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目前只有医疗信息化建设而没有医疗云的现状。现阶段,医疗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顶层设计。这个问题不解决,医疗云只能是当代人心中的乌托邦。
讨论医疗云,其含义更应该突出行业属性,医疗云指的是利用“云计算”的理念构建起来的医疗保健服务系统。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面向公共社会的一种服务。当然,业界也有“私有医疗云”的概念,实质上是以医院为单位,利用虚拟化、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新IT信息系统。宏观地看,目前医疗系统所面临的医疗信息不畅、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单独靠IT信息系统的更新并不能带来实质的改观。所以,将医疗云作为一种解决社会医疗问题的模式来理解会更有意义。
医疗云能解决什么问题?攻克癌症?不能!控制流行病?可以!
医疗云的核心在于建设一个覆盖范围广大的医疗信息平台,能够让来自不同地理位置的医疗数据互通互联,能够促进医疗资源在全社会共享,能够为医疗大数据提供一个基础平台。所以,医疗云不是让医疗水平变得更高,而是让医疗资源覆盖更广,为民众和患者带来切身的利益。
医疗云解决了医疗卫生行业应用存在两大的浪费,一是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二是系统重复开发。这个很好理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医院硬件条件差异巨大,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更多需要这些资源的人无法享受这些服务;另一方面,医院之间的信息闭塞导致系统开发质量参差不齐,而且面对相同的需求重复开发。通过医疗云对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但是,现有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不等于医疗云。现在,HIS(医院信息系统)和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对于医院来说,实施到这一步是可喜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仅实施到这一步尚不能形成合力。目前,电子病历还是业界谈论的热点,而云计算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的层面。
现状:分散的系统和孤立的信息
实现医疗云的宏伟目标,首先要走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但实际看来,目前医疗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系统复杂,用户分散,标准不统一,专业人才匮乏。
过去,绝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是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尽管实施了先进的电子病历、PACS,但这些数据仅限医院自己使用,医院和医院之间无法做到数据共享。如果说不同医院选用的系统不同,相互没有通用的数据接口,不具备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我们尚可理解,但更为最糟糕的是,有的医院由于软硬件配套不到位,连院内的共享都有问题。
私有云的建设能解决内部信息互通的问题,却无法改变对外的情况。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对于目前的IT系统来说,硬件已经不是问题,主要还是软件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医疗云平台建设无标准可依。
鉴于这些现象,有的专家认为医疗信息化差异性太大,信息化过程太复杂,云计算无法支撑大医院的核心业务,而信息化水平偏低的小医院和乡村医院更无从顾及。
产业链上,服务商也仅仅处在尝试阶段,并没有可以普遍推广的模式。产业链的问题在于,不少所谓的医疗云解决方案,实质上依然是一套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并没有触及医疗云的内涵。
医疗云是消除信息孤岛的有力武器,但目前最大问题是缺少顶层设计。
契机:“十二五”确立新医改信息化要求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到了新医改信息化的要求:互联互通、保障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并且要求建立数据中心以及三级平台等。新医改提出来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给医疗云的建设带来一线曙光。然而,系统性的设计依然没有落地,比如各项标准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尽管国家拨出大笔资金投资促进新医改,但在全国范围看却是杯水车薪。
不管怎样,现在进行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会首先考虑信息共享的问题了。尽管医院的信息系统具备特殊性和复杂性,包括业务的复杂性,流程的复杂性,而且系统的规模也非常大——这些问题远远超出我们原来的设想,好在这些技术问题的攻关是服务商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只是过去并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去做。
实践:国家引导建设医疗云产业链
实践中,顶层设计应该由国家来引导实施。比如国家3521工程的两个应用,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是由国家卫生部做引导,建立一个数据结构标准,搭建一个数据平台。标准建立之后,后续开发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软件系统都要符合这个结构标准,这样就从一开始保证了互联互通。可以说,国家3521工程为医疗云大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目前在一些试点城市比如厦门,医院之间初步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但是更多的人还无法享受这一便利,比如北京虽然基本普及了电子病历,但电子病历的共享还未实现。只要政府出面引导和推动,这个问题也很快会解决。
医疗云无法脱离医院的业务来建设,当前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已经有章可循。从病人到医院就诊,电子病历就发挥核心作用。这个时候私有云的作用显现出来,所有的就诊流程均在医院的统一平台上进行操作。伴随就诊的过程,药物、医疗耗材等消耗都会在这个过程里进行自动采集,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的传输过程。同时,费用信息流伴随着病人的整个诊疗过程,自动记录,可以使用一卡通支付,甚至全程都不用现金。总体来说,医院内部的系统已经比较成熟。
医院之间形成的“信息孤岛”,主要还是指电子病历信息和医院诊疗信息不公开。出于对利益的考虑,有的医院不愿意共享这些信息,有的医院又迫切希望共享这些信息。所以大系统上需要国家的引导,医院来配合。现在走得比较靠前的医保工作是一个榜样,异地医保已经实现。当然,这其中有个关键问题要解决,就是如何保证医院的利益。
医疗云的顶层设计需要国家推动、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来做。医疗信息化从上往下把控全局,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只有开放,医疗云才能够建立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才能有真正的生命力。医疗云关系每一个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以中国来看,这个系统起码要满足十三亿人潜在的需求,涉及到成本投入,比如数据存储、数据流动的成本,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以地区为单位,参考户籍管理的模式,区分静态和动态的数据,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案,这就是产业链要完成的工作。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也很重要,比如数据的安全,是否可以借鉴银行业务网的模式?
总体来说,医疗云依然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只是它面向所有的医院,并且这个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完善。解决了平台搭建的问题,“乌托邦”也能有建成的一天。
(责任编辑:蒙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