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不应该只是即将上映的那些电影的陈列橱窗,也应该是一个研究和发现的地方。”2014年8月27日,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电影节主席阿尔贝托·巴贝拉(Alberto Barbera)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巴贝拉曾于1998年12月至2002年4月担任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离任之后一直担任意大利国家电影博物馆馆长。2011年,他从马可·穆勒手中接过接力棒,再次执掌威尼斯电影节。在他的挑剔之下,参展影片从穆勒时代的180部锐减到55部。
以“红地毯”来衡量,威尼斯电影节星光黯淡。55部参展影片中,只有15部来自好莱坞“六大”制作的电影,比起其它电影节对好莱坞的青睐,这个数字“少得惊人”。
巴贝拉还要应对那些更倾向于市场的电影节的竞争,比如紧跟其后开幕的多伦多电影节。有两部巴贝拉非常看好,也希望邀请到威尼斯来的影片: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性本恶》,都因为市场的考虑,最终去了纽约电影节。
“我认为电影节应该始终记得它的宗旨,这是一个发现新声音、新人才和新的电影表现形式的地方。”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土耳其年轻导演卡恩·穆德西(Kaan Mujdeci)的处女作《锡瓦斯》,反复被他用来说明威尼斯电影节的坚守。没有人投资,穆德西就自己在柏林开了一家酒吧赚钱。影片最后拍成了,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得评委会特别奖。
“他也许寂寂无名,不会在票房上产生什么竞争力,但他是一个真正的电影天才,我希望他能被世界更好地认识。”巴贝拉说。
最好的方式是投资作者电影
南方周末:9月3日,两部跟中国有关的电影前后脚上映,一是马可·贝洛奇奥1967年拍摄的《中国已近》,一是王小帅的《闯入者》。在你看来,现在什么样的中国故事能吸引威尼斯电影节的观众?
巴贝拉: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找新奇的故事情节,我们更在意好的导演制作出优秀的电影。很多关于中国乡村的故事,无论出于什么角度,都可能成为非常优秀的电影。不是内容、故事情节的问题,每个故事都能让国际观众产生共鸣,关键是导演用普世语言把故事和感情传递给世界各地观众。过去很难找到这样的好电影,但是现在中国电影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在技术和特效上有相当大的投入,中国导演也更关注国内市场。
南方周末:更关注国内市场,是好事还是坏事?
巴贝拉:当然是好事。应该投资不同种类的电影,不只是取悦观众的电影,还要有作者电影。某种意义上,我的印象是中国目前的电影只在意拥有大量的观众,这会很局限。我认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是投资作者电影。这类电影比传统的电影有更多的机会,向国际市场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价值观。作者电影制作成本更低,但是能获得更多电影爱好者的关注,而且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所以,最佳的状况是商业电影和作者电影共同存在。
南方周末:这次参加电影节的三部中国电影,你的评价怎么样?
巴贝拉:陈可辛是中国最出色的导演之一,《亲爱的》是他近年来最好的电影之一。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类似的事情,孩子被拐走、跟家人分离,这是中国的社会问题,我们国家从没遇到过,从这个角度看,非常吸引人。故事拍得也很好,节奏控制得好,很感人。我没办法把这部电影放到竞赛单元,因为我看到它的时间太晚了,而我已经邀请了王小帅的《闯入者》。同样,这也是王小帅这几年最好的作品,情节也很紧凑,很吸引人,女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许鞍华的《桃姐》2011年在威尼斯获过奖,在西方也很有名。她这次的电影《黄金时代》讲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女作家(萧红)的故事,她在西方并不是很出名,她个人故事与中国大背景的结合是整部电影的核心,西方观众也很有兴趣去了解1920-1940年代的中国。
电影业的未来在亚洲
南方周末:中国的爱奇艺网2014年成为威尼斯电影节的全球视频合作伙伴,你希望这给威尼斯电影节带来什么?
巴贝拉:爱奇艺赞助是为了威尼斯的电影市场而来的,这是一个比较新的项目,2012年才开始。我们需要一个重要的参与方,帮助我们邀请更多的制片人、代理、买方,尤其是中国、亚洲的从业者,来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电影业最突出的业绩增长就在亚洲,而不是欧洲,所以我们对亚洲市场有特别的考虑。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电影业的未来。爱奇艺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结识更多的西方制片人,发现新的合作机会,这是一个双赢的活动。
南方周末:他们的网站上也办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在线影展”。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看电影,这对电影节的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巴贝拉:我认为电影节应该使用各种可用的先进技术,我们不能期待对影片感兴趣的人都来威尼斯看电影,成本太高,太不现实。我们的初衷就是为了推广这些优秀影片,所以我们把参展的一部分作品放到网上,但不是全部。这也是一种新的选择。
我并不认为网络会让电影节消失。电影节提供给观众和媒体的是非常独特的经历,参加电影节,在最佳的环境下观看电影,有机会见到导演、演员,这不是从笔记本电脑上能得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