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传媒林楚方的创业反思:我做壹读这一年

我们真的认为,移动互联网是媒体公司的生命线,我们必须认真地,一点点地改善壹读移动端的体验。

  2002年,我进入传媒,十一年来,做过记者,当过编辑,带过团队,任过职主编,

  2012年创办壹读传媒,本行业几乎所有岗位都尝试了,也办成过很多事,带着所谓的经验(没有教训),走过2012,进入2013。

  1

  曾经,我以为,自己对行业脉搏的跳动还是了解的,但我错了,不仅我错了,估计我身边的媒体朋友都错了,错在之前经验太多:身怀绝技的记者,妙笔生花的编辑,能拉广告的大拿,深谙发行的总监,开工三年就等着当媒体精英吧。

  但2013年的">中国媒体市场不认这个。一年来,我关注的所有媒体群,甚至我参加的官方培训,谈到传统媒体时都忧心忡忡,有人甚至预测了死亡时间,今年年底?到明年年中?具体到哪某个月,时间表各异。

  这一年绝对是本行业变化最剧烈的一年。你甚至不知道“同行”是谁,而以前你很清楚,是哪个生活周刊,哪个新闻周刊,但现在,他们都可能归零。

  修改下李鸿章的话:传媒业遭遇了百年未有之变局。

  我曾说这是好事,以前总觉得前面有堆前辈,看上去很高山仰止,但移动互联网一来,一下扯平了,不改变都得死。每想至此,顿觉欣慰……但与其想着怎么死,不如想着怎么不死。 从壹读诞生前,就想很多了。

  团队

  我理解的媒体,不是杂志,不是报纸,不是PC,不是手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的素质,表情,智商,品味,决定了他们能做什么。

  壹读由这样一群人组成:偏执,不偏激;崇尚自由,又有约束;偶尔安静沉默,时常内心锦绣;学习成绩未必优秀,某种才华一定横溢。 还有,他们都很有趣。

  大部分员工是通过两年前一个招聘启事找到,那个启事曾广为流传,她所散发的气息,汇集了这群人。他们不仅来自纸媒,可能做过广播,做过电视,做过网站,做过编剧,翻译了科斯作品,游历过世界各国。 他们本可以别处谋职,但没有,他们想做自己喜欢的公司,他们在以前的职场,知道什么叫弊端重重,什么叫无药可救,他们想让自己的公司变成好公司,彼此尊重,创意满满,心情愉快,赢得市场。

  在一周前壹读周年会上,我重申了这里的价值,在此愿意和大家分享: 对每个员工来说,壹读是职场,也是传媒人通过商业,实现梦想的地方;壹读做快乐公司的想法不会变,必须让参与其中的人,感受到快乐和尊严;一个公司不能对外主张高尚,对内平庸龌龊,这样的公司赶紧离他远点。

  对这个世界来说,壹读提供“轻幽默,有情趣”的内容。因为我们感到普遍的焦虑和不快乐,因此,我们致力于为焦虑人群提供优质内容,以“轻幽默,有情趣”的方式,服务人们的精神,参与到美好生活的搭建中。我们认为,这是很有趣的事,也有意义。

  一年前壹读诞生时的话没有改变:“等我们退休,面朝大海读着《壹读》,我们会骄傲地告诉孩子(们),你们父辈很优秀,你读的杂志,听的声音,看的影像,凡是觉得轻松有趣好玩的东西,都有我们参与。”

  我们用这样的号召找到了同事。有几个插曲,第一批员工入职后,行政同事疑惑地问我,“怎么找这么多‘农民’?”我差点被问住,我们确实有几个农村户口,但我从没用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因为那玩意没用啊,人家来这不是要买房,彼此合适就行了。

  又过两天,行政同事问我,“有人说他读了大学,但没毕业证怎么办?”我脱口而出,“那玩意有用!?”几个月前,一个做视频的年轻人加盟壹读,部门总监笑着跟我,“他居然担心进不了壹读”,我问为什么,“因为没拿到毕业证,大学几年就顾玩视频了”,我哈哈大笑,“这才是我的同事,他要喜欢证的话,自己办去,我不要。”壹读很多视频出自他手。

  壹读的团队很年轻,不仅组建时间短,年纪普遍不大,但我从不担心,因为过去一年,我充分体会到残酷甚至残忍。受众习惯改变,导致阅读介质改变,阅读介质改变,导致客户投放改变,客户投放改变,导致所有经验失灵。

  因为经验——尤其那些曾导致成功的经验——让从业者面对变革时不知所措,遇到困难时先想过去,但问题是再用过去经验做事不行啦,肯定完蛋。所以,我们不断否定第一个想法,不断地尝试颠覆,不断启用更有创造力的新人,因为他们比我更能理解这个新世界。 当然,主编还要年龄大点,比如我们的执行主编马昌博,是个80后大叔。

  我也不得不感慨我的年轻同事,十年前,我当记者的时候,能采访会写稿,就是好记者,而现在,我悲哀地发现,我不如我的员工,我会的那些他们都会,他们还会撰写脚本,制作视频,剪辑音视频,当兼职主播……这些我都干不了,只好当主编了。

  内容

  很多人跟我说没看过壹读杂志,但看过壹读视频。壹读视频最初功能是传播壹读品牌。我们认为,对媒体公司来说,最好的品牌就是内容,用内容营销内容是最好的营销,如果内容足够好,品牌美誉自然会来。

  2012年8月前后,壹读通过几个网络视频,如《悲催的伦敦奥组委》,《官员升迁指南》,《中国精英移民地图》等,实现了品牌的高密度传播,几个视频发布在网上,以像病毒一样传播。一不小心,我们引领了小小风潮。电视台朋友半夜打电话,“我们想派人到你们那学学视频行不行?”我还挺纳闷,人家是正宗做视频的啊。没几天,有互联网公司内部反复播放壹读视频,他们在想自己怎么没做,就连以视频为卖点的某公司,管理层会上专门研究过壹读视频,朋友转述我公司领导的话:“壹读的文案真好!”

  壹读通过轻松有趣的文字和画面,让知识信息实现了快速的传播和到达,所以那么多人会喜欢壹读视频,并进而喜欢壹读的所有产品。壹读视频持续生产至今,包括《春节衣锦还乡指南》,《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新鲜的中央政府》等等,依次产生。

  后来有人采访我,为什么选择这种手段,我说,“哦,是这样的,怎么说呢,反正,主要是因为呢,我们看到了……”真实原因很简单,我们觉得这种方式好看好玩有用,很轻幽默,很有情趣。

  一年来不止一个人问我,你和之前做的杂志有什么区别?很简单,壹读不仅仅是一本杂志。纸质的壹读,依然有不可替代的质感,留存价值;影像的壹读,有其他产品不可替代的可视化传播优势,以及触动你笑点泪点神经的画面;移动的壹读,有其他渠道不可比拟的到达速度,以及庞大的使用人群。

  所以,壹读的内容变成了文字,影像,声音,但他们有统一的SLOGAN:轻幽默,有情趣。我相信,多数的人都喜欢这六个字。

  态度

  壹读视频推出后,市面上诞生一堆同类产品,我有心理准备。做壹读前,我主编的杂志也曾掀起过模仿潮,没办法,中国有一个可以互相借鉴的庞大市场,但我有信心,因为壹读的创意无法借鉴,壹读团队无法借鉴,“轻幽默,有情趣”无法借鉴,还有,执着和认真无法借鉴。

  我们对产品有严苛要求,比如杂志的每个板块,每个栏目都有极其清晰且可操作性的描述,围绕“轻幽默,有情趣”,又具体化为“知识 趣味”,这是一个被执着,甚至带有机械执行的产品标准。杂志每期的封面,必须在十个备选中产生,少于十个就是事故。

  壹读视频要求文案必须精准,撰写者要用调查新闻事件的方法调查知识;视频时长不能超过4分钟,因为时间太长大家会累;每个视频必须有20到25个笑点,因为壹读必须有趣吗,观众不笑,不叫有趣……等等。 后来我跟朋友说起壹读这些标准,朋友说“有点好莱坞做电影的意思”,我说,“哦,好莱坞也这么做啊?!好莱坞,真好。”

  有些事情有捷径,比如用内容营销内容,会比其他方式有效,但这不应该算捷径,应该是本质。有些事情没有捷径,比如,执着和勤奋才能享受未来,翻译成古话叫“天道酬勤”。什么是认真?就是你认准了一件事情,然后当真。 很多人都在说新媒体,但我估计没有多少人像我们这样认真,我们真的认为,移动互联网是媒体公司的生命线,我们必须认真地,一点点地改善壹读移动端的体验,比如现在的壹读微信。壹读杂志为什么有那么多二维码,因为壹读必须变成在wifi状态下体验最好的杂志,让读者在这里不仅读到文字,也看到影像。等等。 壹读又为什么做“微”产品,我以前说过,不是因为那玩意流行,而是因为好多传统媒体用户跑到手机上去了,必须开发和利用适合移动平台的产品和渠道。从今年三月壹读推出官方微信(在公共账号里搜“壹读”),现在已经有了稳定,活跃,数量可观的用户。

  有一点我也很奇怪,在微信5.0推出后,壹读微信的浏览量和活跃度,没有下降。这里有个插曲,壹读微信刚开发的后台曾崩溃过,原因是访问太多,虽然负责同事深表自责,但我却挺高兴,能被访问到崩,说明我们改善服务的努力收受到欢迎,所以5.0后,壹读微信依然能受到欢迎。

  推而广之,如果产品还有人消费,暂时不用那么担心。最大的担心是,不犯大错。

时间: 2024-09-20 04:09:04

壹读传媒林楚方的创业反思:我做壹读这一年的相关文章

林楚方谈新媒体时代 甚是喜欢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林楚方(资深媒体人,<壹读iRead>出版人兼主编,壹读传媒总裁) 新媒体对我来说真不是坏事.开始办<壹读>那会,多少还有点担心,因为前面一堆前辈,长得都很高山仰止.但这些天心情好些,无论新办媒体还是老办媒体,都觉得传统媒体快完了.如果大家都完了,我就算做不成也不丢脸.后人提起这段日子会说:哎,其实有个小子本来挺会办杂

林富元:风投要做的是寻找神仙般的创业家

出生于中国台湾的林富元是美国硅谷最早的一批华人创投家,1991年就做了第一笔投资,之后的20多年内,陆续投资了50多家公司,如今已有20多家上市或被并购. 除了投资家,林富元还是全球知名的演说家,被称为台湾激励演讲家.现今,林富元担任了多个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比较知名的有多元创投股份集团的发起人,互联网实验室的副董事长,橡子园创投育成孵化中心(Acorn Campue)的共同创办人. 有意思的是,林富元还热爱摇滚,在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前几天,他发起的"硅谷乐团"刚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演

易传媒CEO闫方军:独立移动广告公司前景堪忧

8月23日消息,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用户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成为一块新的淘金热土.广告领域也不例外,除了涌现出大批的纯移动互联网营销公司,传统的只关注PC互联网业务的广告公司纷纷涉足移动互联网广告营销业务,开启跨屏.多屏整合营销的路子. 闫方军 易传媒CEO闫方军在接受TechWeb采访时表示,没有在需求端或者媒体端任何一端做深入耕耘的独立移动广告公司,是没有根的浮萍,此外,由于缺乏跨屏整合能力,独立移动广告公司的前景堪忧. 2010年,国内开始涌现大量移动广告公司,闫方军称,那时候易传媒也感觉到

易传媒CEO闫方军:不看好独立DSP

易传媒CEO闫方军(TechWeb配图)7月26日报道,2013年国内数字营销领域DSP平台(需求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 纷纷兴起,腾讯.百度.淘宝也推出了广告交易平台.2013年也被定义为国内DSP元年.易传媒 2007年创立于美国硅谷,算是国内互联网营销领域的老牌公司.近两年,易传媒在DSP领域进行了布局和拓展,易传媒CEO闫方军在接受TechWeb采访时表示,他并不 看好独立DSP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未来嵌入式DSP将扮演主要角色.在闫方军看来, 所谓DSP就是一个程序化的购买工具,或者

易传媒CEO阎方军:做网络媒体的“合伙人”

"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一定是越来越多元化.碎片化."5月22日,易传媒首席执行官阎方军对本报记者说."这对广告主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机会在于广告主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放,难题则是如何从这么多的网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媒体." 据CNNIC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 %).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

茵曼的创始人方建华并不认为自己做的是淘品牌

茵曼的创始人方建华并不认为自己做的是"淘品牌",在他看来,茵曼是一个互联网品牌,秉承互联网思维来做服装,并有其天然的优势.这一点,也得到了韩都衣舍创始人赵迎光和裂帛创始人汤大风的认同. 而在另一头,媒体唱衰淘品牌的声音不断,这种说法在 2014 年达到了一个高潮,原因显而易见:这一年初始,天猫便敲定了"时尚化"的基调,更加注重引进线下传统品牌:阿里巴巴上市后的第一年"双 11","国际化"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名词. 以往,淘品牌通

陈一舟:创业一定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6月13日,千橡集团CEO陈一舟,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演讲,并告诫当代学子创业一定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陈一舟将自己创业的经历与经验,与在座大学生分享,并现场解答同学们针对"创业"提出的疑问.据悉,陈一舟在华南师范大学进行的"畅谈创业人生,破译融资奇迹"的演讲,是他本年度全国校园演讲的第二站.第一站在清华大学进行. 陈一舟根据现场学生最关注的创业问题进行演讲,给同学们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要做自己有兴趣.有热情的事情,二是要专注,三是要善于利用失败去学习成功的方

离开华为后的创业反思

如今,很多在大公司就职的员工会选择离开公司,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而作者是一个在华为工作6年的华为人,2年前,抱着做大事业的愿景,作者与几个朋友离开华为,希望能闯出一个路子来创业. 时隔两年,笔者的创业经历就像是一出狗血剧,各种电视剧里的经典桥段都发生在他身上.笔者将两年来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反思汇总为以下14点,希望能给有志创业或者正在创业中的朋友们一些启发. 1.不要把创业代替就业 我这两年,感觉到周围的朋友,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华为朋友们,开始了创业的想法.其实,适合创业的人应该并不多,他们大多数并

1号店于刚的创业反思:用户体验只挂在嘴上必死

吐个槽,微信又一次升级了,有个用户体验小败笔,后台竟然没有一个类似"首页"的按钮,这是一个重要锚点.在<赢在微创新>上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用户体验是最强的ROI.提醒的最多的是:不要用户体验创新挂在嘴上,不要把用户当上帝.看到1号店创始人于刚最近的一个创业反思,1号店从电商上杀出重围,就是聚焦在两个事情:顾客体验和供应链管理.但是,很多人只是把用户体验挂在嘴上,如何变成行动:1.如何让一线参与用户体验创新.早期的时候, 客服培训都是两位创始人亲自培训,给她们讲:你们一定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