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以来,夏普计划出售旗下液晶面板业务“自救”的传闻就闹得沸沸扬扬,而作为最大潜在买家的郭台铭的鸿海也备受关注。
根据最新消息显示,在传言鸿海出局、日本政府将操盘重组夏普之后,鸿海方面又有了新动作:本周郭台铭将在东京与瑞穗金融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以及政府官员举行会谈,其中鸿海提案包括购买这些银行持有夏普的2000亿日元(约合17亿美元)优先股,以试图击退日本半官方投资基金“产业革新机构”的竞争。
后者的优势在于,它会在向夏普出资3000亿日元获得经营权之后将液晶业务剥离,在未来与JDI日本显示器公司合并,将夏普的液晶技术和人才保留在国内,此举无疑迎合了日本政府一贯的技术保护心理。
所以尽管早在2012年的时候,鸿海就以660亿日元入股夏普10代线,占据37.6%的股权,并掌握10代线一半的产能,展开了与夏普的故事,到现在也没能将夏普拿下。因为鸿海一旦将夏普的面板事业拿下,再将自有的资金与夏普的技术相结合,就会不仅将日本的液晶面板技术移居国外,还会对日本JDI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而这都不是日本政府想要看到的。
那么,作为世界最领先的科技企业,“落魄”的夏普到底是怎么了?
风光已不再
回顾过去,20世纪60-80年代夏普在已经在世界上的25个国家、62个地区开展业务,在液晶显示器、太阳能电池、计算器、收音机、电视、微波炉等上全面开花,也曾创造了近80%产品均为世界首创的记录。
2004年1月,夏普全球第一条用于生产大屏幕液晶电视的6代线在日本的龟山投产,开辟了大屏幕液晶电视的时代。
2005年,得益于液晶面板和电视产品的高速增长,夏普的净利润同比增加15%,达到886.7亿日元,销售额为2.8万亿日元,一跃成为“液晶之父”。
2006年无疑是夏普的大势之年,全球首条8代液晶面板线在夏普投产,彩电业务的火热使得其液晶面板供不应求,在液晶市场份额上稳赢索尼;唯一一条液晶面板10代线规划设计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而堪称奇迹的是,到2006年,夏普旗下的液晶电视AQUOS在用了五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后,达到了1000万台的销量。
财报现颓势
但是,似乎从2008财年3月31日起,夏普出现了自1956年在东京证交所挂牌交易以来的首次年度财报赤字后,便开始在衰落的道路上一路跌撞。
2008财年夏普出现财政赤字的原因之一在于投资日本消费电子商先锋时产生达600亿日元的投资损失,并因参与操纵液晶面板价格而被罚款约合108亿日元之多,这两项占据了当年亏损的45%,其他则有来自液晶面板业务重组产生的100亿日元的损失,以及日元升值带来的经营亏损。
2011财年与2012财年夏普合计计入了9000亿日元以上的合并最终亏损。
2013财年,尽管盈利115亿日元,但夏普的独立结算却有约200亿日元的滚存亏损。
2014财年夏普则转为合并最终亏损2000亿日元以上,独立结算的累计亏损似乎也出现增加,2014年净亏损222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5亿元)。2015年5月时夏普还公布了出售公司总部和在日本裁员3500人的经营重组计划。
液晶显示屏的没落
作为液晶面板技术绝对领先的企业,夏普一直将其视为生命线般的核心主营业务;夏普主要有4.5代、6代、8代、10代面板生产线,其中4.5代和6代是LTPS生产线,主要为苹果供货;8代面板生产线采用夏普独家专利的最先进的IGZO技术。但夏普8代IGZO生产线的产能情况并不好,由于电视面板经营惨淡,32英寸电视面板早已停产,而在手机领域,夏普的IGZO技术在产能和价格上都根本竞争不过LTPS,所以8代线的产能利用率跌落到65%左右,而在主要做大尺寸面板的10代线,产能利用率也仅仅有75%。
如今电视行业的竞争几近白热化,价格竞争步步紧逼成本,按照自己的逻辑一味追求技术尖端化的夏普,理所当然地在价格战中惨败,至于手机领域,夏普的IGZO技术在和LTPS的竞争中早已注定输局。
云端跌落 仍旧固执
夏普到底是为什么从神话般的高位跌到连维持基本经营都成问题的?它引以为傲的液晶显示屏为何被市场所抛弃?
1.对市场的理解与时代脱节 保守基因固步自封
日系一直将全球最先进的面板技术握在手中,而夏普掌握的更是日系中最先进的技术,所以毫无疑问,夏普液晶显示屏的没落并不是因为技术和品质上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夏普作为一个日系企业所拥有的根深蒂固的保守思维,对市场的变化不能敏锐把握跟随,更不要说带着改变行业环境所需要的“破坏式创新”抢先占据先机。
夏普曾经在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时靠着自己的显示技术、分辨率以及与运营商合作内置的诸多功能完胜尚未开发app store的第一代iPhone。
但在iPhone 3G 和 3GS时代,iPhone开发出了给行业带来巨大改变的app store,而我们的夏普此时还对android系统不屑一顾。
再到iPhone 4时代,视觉体验优势丧失的夏普全面输给了iPhone,日系厂商此时已经式微,难挽颓势,所以,就算开始采用android系统,夏普也已经无力回天。
2渴望垄断反断己途
在液晶面板行业,项目的投入与产能是成正比的,投入决定能入局的人是谁,产能则决定了行业会否出现周期行的“产能相对过剩”,而这对企业来说,便意味着如何快速能回笼资金并收回成本很关键。
在2005年和2006年,面板价格下滑稍显苗头,三星敏锐地发现了市场的变化,将三星7代线面板大量地卖给需要面板资源的彩电商,并用最短时间快速回笼资金,收回生产线成本准备转战新战场,夏普却还在一味强调“面板不外售”以保护技术不外传。
但夏普忽略了市场对面板的需求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衰减的,一旦出现供过于求,随着而来的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夏普执着地将这个战略维持到了2012年,终于享受到了产能利用率衰至30%,6代线和8代线回笼资金的速度大幅落后于三星和LG的恶果。
3.对行业变化的迟钝反应
在液晶面板显示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主要吸引消费者关注的是面板的屏幕显示效果,占据技术优势的夏普在这个阶段无疑是赢家。但随着时代进步,技术在更新换代后已渐趋稳定,夏普的竞争对手们敏锐地察觉到了消费者需求转向性价比和其他功能的变化,诸如对三维效果的关注等等,而夏普忽视了市场的呼声,固执地将自己封闭在液晶屏幕的世界,继续斥巨资开发液晶面板线。
夏普主推的四色技术面板拥有1万亿色的色彩显示,要达到如此程度虽然有着很高的技术难度,但在消费者看来并没有很大差别,所以随之而来的便是低频的市场接纳度。但市场情形不景气也没能让夏普改变心意,夏普固执地选择了继续生产,造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加之无法将产品整合到终端的弊端,夏普一直停留在上游和中游的供应商,维持着薄弱的利润率。在2000年独力建设的薄膜型太阳能电池厂没找到出路后,面对2011年太阳能电池行业全面衰落,各个厂家纷纷撤退或者关门大吉的大势,夏普选择了坚持……
相比韩国三星,夏普在LED电视功能上有着更好的品质,但价格也更高,而三星使用了成本较低的测光式技术(是夏普采用的直下式技术的6成左右),厚度变薄,可以挂在墙上,更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也更符合市场的选择。
结语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液晶面板市场,对行业变化的迟钝反应、对竞争对手的策略不屑一顾、对技术的过于自信、缺乏灵活性的技术路线、结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内部架构,加之液晶市场的整体疲软,曾拥有液晶面板技术绝对优势的夏普错失了在产业投资方向和产能扩大上占据先机的机会。不变必死,似乎已经成为了业界的共识。
此前,鸿海就已经出价6250亿日元收购夏普并承担其全部债务,本周还将与银行进行会谈;日本半官方基金“产业革新机构”提出的出资3000亿日元规模的援助方案也在洽谈当中。当下,选择权其实仍然在夏普手上——其会选择财大气粗的鸿海,借助“外力”强力转型;还是继续窝在日本政府的温室之中,等待着走JDI的老路?
最终的结局我们恐怕不得而知,但无论它选择了谁,如果不能将这种自负的心态和对市场变化的迟缓反应纠正过来,前路想必还是不会明朗吧?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