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已普遍应用于生活。那么,能不能把它嫁接到选人用人方面,通过大数据在“茫茫人海”中挑选出“优绩股”,发掘出“潜力股”呢?
在宁波江东区,干部的选拔识别如今就搭上了大数据的顺风车。该区整理汇总自2012年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不同部门的大数据,为500余名区管干部和后备干部勾勒了虚拟“肖像图”。
采集海量数据
给干部画“立体肖像”
今年5月中旬以来,江东区开展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综合调研,江东区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苏磊所在的“采风团”要马不停蹄地为50余名区管干部、后备干部“画像”,以便从中挑出精兵强将。
以往,组织部门选拔干部主要依靠干部管理系统“三要素”:干部基本情况类信息、工作经历类信息、教育培养类信息。干部工作业绩类信息往往只记录某一阶段的成绩,能力素质信息则依靠组织谈话形成的千字左右的考察材料。
是不是有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改进用人识别选拔?江东区组织部门想到能否借大数据,推动干部选拔由“感性化”向“数字化”转变。
大数据的“大”体现在哪里?打开江东区干部大数据库,里面除“三要素”外,还新增“工作业绩类信息”“能力素质类信息”和“负面类信息”三大内容。
工作业绩类信息涵盖干部在各个岗位上的日常管理考核分数排名、完成重点工作、特色亮点工作等5项指标要素,大大拉长了干部观察周期。
能力素质类信息包括干部的能力特征、个性特点及主要不足。与以往“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口头判断不同,大数据平台要求以具体数值表述,如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能力等分别以a、b、c、d档次进行标记。
负面类信息则全面收集纪检监察、公检法、审计、信访等部门掌握的问题,设置违规违纪、为官不为等12条负面指标,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按照“红、橙、黄、绿”4种颜色分别标注。
江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对信息进行甄别核验基础上,大数据平台将大量的“休眠数据”和“碎片数据”进行有效关联,让干部“画像”成为一幅幅“立体动态图”。
让数据说话
选出“狮子型”干部
打开江东区的干部大数据平台,你可能会有看股市行情的错觉。平台内有每名干部的学历分析图、知识储备图、能力素质图、经历成长图以及发展走势图,图谱均依托此前采集的大量数据,由组织部门精细化分析汇总制作而成。
大数据分析究竟靠不靠谱,不妨先来看江东区城管局局长刘学文的选拔之路。
两年前,江东区城管局局长岗位一度出现空缺,对于接任人选该区上下都比较关注。一方面,城管局职能广、直面群众,既要做好城管执法、城市保洁等日常工作,还要完成“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任务;另一方面,该局此前在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接连两任局长因廉政问题受到处理。
因此,江东区委对继任者提出多方面要求:一要年富力强;二是工作经历要丰富,既要有基层工作经历,又要在急难险重任务岗位上锻炼过;三是具有较强的统筹谋划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四是个性要沉稳老练;五是要清正廉洁,没有廉洁自律方面的不良反映。
“坦白讲,按照传统方式,我们很难做到全面排摸。”江东区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楼松松说,当时恰好干部大数据初具雏形,组织部门设置了相关条件对照目标“画像”,进行分析筛选,很快挑出了5名基本符合条件的人选,经过再一轮细致比对,刘学文脱颖而出。
41岁的刘学文曾担任过乡镇的多个基层职务,此后又在江东区民政局、发改局工作,有多岗位锻炼经历。任职期间,工作勤奋、雷厉风行,具有“狮子型”干部的潜质。
选拔任用后,组织部门对城管局班子和干部队伍一直进行实时跟踪考察。经过两年的运行,江东区城管局在2015年度的述评考核中有明显提升,在任期综合调研中被评为“优秀”。
目前江东区已建立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干部任用选拔模式,真正做到“让数据说话”、让人岗匹配。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将能够驾驭全局、果断决策、敢抓敢管的干部,归于“狮子型”干部,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等“一把手”岗位的后备人选;将抓贯彻落实、心理抗压、协调能力好的干部,归于“管理型”干部,作为街道分管综治或城建城管副主任等岗位的后备人选。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