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面是山寨iPhone大行其道,火热销售;一面是">山寨手机企业不堪重压,大批退市;记者暗访深圳华强北,探究“山寨手机”的真实命运。山寨手机是逐渐隐退,还是悄然进化?
如果你是苹果手机的忠实“粉丝”,拥有一部iPhone4而且是白色的,你肯定很得意!因为这款稀有的白色版本至今还未在中国发行。不过,当你来到深圳华强北——这个被业界称为中国最大“山寨手机市场”时,你会被眼前看到的一切所震惊!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山寨iPhone4正在这里大行其道!
看上去像真的,摸起来也像真的,可使用时就会发现,山寨iPhone4功能少,操作难,界面糙,可即便如此,它仍吸引着大批买家光顾,场面热闹。
从300到1000,各种等级的仿冒iPhone4是应有尽有,还能上网购买,确实能满足那些收入低但又喜欢时尚的年轻人的需求。不过商贩说了,就算你是山寨货,也要讲究个“性价比”,否则顾客不买账。随后,记者又在人头攒动的市场采访了几位买手机的消费者,他们对是否选择山寨手机?也各有不同的看法:
消费者1:我从来不买山寨手机,就是你打电话时的那个噪音特别大,然后还担心它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因为行货你买了很放心,他们很正规。
消费者2:我就觉得关注这个价钱吧,便宜就买,好的就买,不管山寨的,我觉得有时候可以用一些山寨的比较时尚,坏了就换一个吧,因为价钱非常便宜。
记者随后也走访了一些办公商厦,却发现曾在这儿安营扎寨的大批“山寨机”集成公司却已撤出市场,人去店空。这一热一冷的景象,让人不禁疑惑:究竟哪一个才是“山寨机”行业的真实现状呢?
几番周折,记者联系到已退出山寨手机市场的某企业经理陈先生,他明确告诉记者不愿接受采访,聊聊天可以。他说,现在“山寨机”企业的生意大不如前,生存环境逐渐恶化。有些中小厂商不堪重负,干脆撤退或是倒闭了。
陈先生:一个是政府的政策越来越严;第二呢,大家都是同质化的竞争,真正的假冒伪劣已经越来越个体化,一定是夫妻店,兄弟店,它打这种擦边球,风险程度相当高,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都不会去干这事了!
陈先生还说,“山寨机”的“暴利”时代已结束,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都有很大变化。要么,往精良做,要么,变正规军。总之,不赚钱你就要想办法转型。
陈先生:每个厂家不一样,活下来的就是相对质量比较好的,死去的都是因为太粗制滥造的了。他们现在还怎么活,在这行业没退出去的?现在这些山寨企业是在为全世界做产品。他们跟当地的经销商合作,在当地注册一个品牌,这样的手机你在国内看不到!在国内,它可以说就是无证企业,它没有生产手机的权利,没有什么批文,但这个商标到了当地就是正规商标。这个市场对于一个个体企业来讲或者中型企业是无穷大的。你都想象不到,一个壳子,一个小厂可以做几百万个不停地在卖,一个外壳可以做3毛钱、5毛钱的,一个品质好一点的能卖几块钱。这个产业链是非常庞大的。包括做各种配件的,包括他们现在转型做什么 IPAD,做什么手机各种皮套的,各种什么辅助设备的,是用百万来计算的产业大军。还有一些企业是,这个行业压三角债比较多,所以导致大家现在只做自己信得过的企业;还有就是做专业化,我只做其中一个环节我有优势的。山寨企业或者说我们这些小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完善,他是在卖的过程中改善。
陈先生坦言,部分“山寨机”企业倒闭或转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家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让这些企业的日子不好过。
记者了解到,就在采访的前几天,广东省监管部门联合深圳有关部门采取了一次大范围的手机打假、清剿行动,端掉了两个制售山寨手机的工厂。深圳市版权协会秘书长陈彦告诉记者,国家今年在“双打”行动上还要加大力度,逐步规范这个市场。他表示,“山寨机”严重抑制了我国电子工业创新方面的能力,并给市场造成不正当竞争,同时误导消费者。
陈彦:有了这种模仿的“山寨机”之后,它就不需要研发了,做出来就能卖得掉。你真正要树立自己的品牌也几乎是不可能了。所以这本身是扼杀了原创的动力的;第二它对市场的影响特别大,就是消费者已经没有辨别能力了,被接受了山寨;它的售后,服务就根本没有,引起很多纠纷;第三,养成了他不尊重知识产权的一个习惯,我们现在在推行一个做法,在做“正版正货标识”的一个推广行动,要找一些品牌手机专卖店。一方面是法律去打击这些侵权现象,另外一方面其实也是在引导消费者,通过这些手段形成监管、打击、疏导和引导,最后让整个市场自己净化下来。
据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预测2011年中国的“山寨机”市场规模是2.55亿台,与2010年的2.28亿台相比,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山寨机”也将从2012年开始走下坡路。
行业专家表示,山寨电子行业目前正处于一个整合期,“优胜劣汰”同样适用于这类企业。如果这些企业中还具备有创新能力的,政府也要给他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转型时间,切不可一棍子打死!关键是规范和引导。在发展自有技术品牌的基础上,走自主创新的健康发展之路,才是生存之道。(记者 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