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e租宝”及“芝麻金融”非法集资案件东窗事发,让很多人对互联网理财产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鲜为人知的是,这起金融诈骗案的破获,大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难逃数据之眼
作为红极一时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e租宝”曾经寄托着无数人的发财梦。然而,在它刚推出的时候,就有人提醒公众保持警惕。
“‘e租宝’最早相当光鲜,很多国内主流权威媒体都对其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但是,从那时起,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瑞宝就与他的同事开始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包括企业关联关系,企业法人之间的关系等。
经过反复研究,刘瑞宝和其团队得出结论是:“e租宝”以P2P为幌子,参与非法集资。通过对网上相关数据分析后,有关人士预测,“e租宝”的总计借款金额将在2015年12月7日达到700亿元。
“尽管最后查实是500亿元,但这里有虚报的成分。”刘瑞宝说。
监视“e租宝”的是一个大数据分析平台。
“这个平台的主要数据来源是网络上的公开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第三方机构和官方部门提供的。”刘瑞宝说,“在互联网环境下,只要是进行非法集资,就一定会在网上留下蛛丝马迹。所以,我们针对这种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高智能、网络化、区域化、潜伏期长等特点,开发了一个系统,利用公开资源去预测和研判。这也解决了过去情报来源单一,情报获取滞后的问题。”
通过将过去非法集资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研发人员建立了一个特征指标模型。比如,传播力、民众情绪、收益偏移率等等。通过这些维度,就可以研判一个企业的风险等级——冒烟指数。
“在‘e租宝’的冒烟指数达到70分的时候,我们就给国家提出了预警,最终它的分值达到了81分。”刘瑞宝说,任何事情都有着火点,我们需要在它没有发生的时候去预知它。
盲点依然存在
不久前,在全国两会上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作为单独的一章。提出“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
为此,有关专家建议,应尽快将大数据应用于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防灾减灾,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有钱买棺材,没钱治病”的做法。
“深圳滑坡事件,实际上并非山体滑坡,而是一个人工堆土的坍塌,是典型的人为事故,这从历年来的地图资料上能够很轻易看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阿兴指出,在救灾方面,政府基本上是在事后不遗余力,事先防范做得并不多。
“我们的治理还是以人为主,还没有把数据手段给用上,重要的是没有数据发掘和分析预测的意识。”赵阿兴说。
防灾防损是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佳的危机管理就是预防危机的发生。灾害损失预测评估理论的测试报告显示,防灾防损的投入产出比是:防灾的1元钱抵得上救灾的100元钱,更抵得上重建的1000元钱。
“未来一定要树立起‘防灾防损就是增产’和‘减灾能力也是生产力’的经济观和价值观。”赵阿兴指出,从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入手,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意识,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彻底改变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轻事先预防、重事故救援、叹损失无补”的倾向。
解决数据之伤
大数据在公共安全治理方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然而,大数据治理下的个人安全隐私的保护,却成为困扰公众的一个新问题。
在日前举行的“RONG论坛大数据与公共安全专场”上,一些参会者便分享了自己所经历的“数据之伤”。
国内某科研院所的一位女职工,由于隐私泄露,给她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创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无法从阴影中走出。作为一位公民,这位女性非常希望知道类似的悲剧如何避免以及如何对受到伤害的人进行补偿。
无独有偶,由于邮箱信息被黑客盗取,国内某军事学者遭到全军通报处分,理由是信息泄露。这位专家表示,由于信息泄露问题,地方上也有很多官员被双开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主动泄密和被动泄密的问题,有关部门目前还没有甄别这些行为的能力,这是以后亟待加强的,否则我们会因此而白白失去很多人才精英。”
今年两会上,关于大数据立法问题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雷军认为信息立法“迫在眉睫”。“对每一个经常用互联网的人,最大的困扰就是互联网上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脱库,账号泄露。如果能对信息立法的话,会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必须建立大数据的共享标准。“应该把数据的开放分成几类:易公开的、可以公开的、脱媒后公开的,制定一个操作的细节,再把这些细节制定成一个具体的规范。”全国人大代表孙丕恕说。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