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助辽宁现代农业提速

  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于走过了20多年的辽宁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来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这一年,全省计划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11.2亿元,比上年增加2.29亿元,增长25.5%,重点用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龙头企业上。在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的2009年,辽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大省辽宁粮食曾长期不能自给,农业综合开发给了辽宁农业一个迎头赶上、实现大发展的机遇,辽宁也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1988年,辽宁被国家列为首批农业综合开发区省份之一,由此拉开了农业综合开发助推辽宁农业激情跨越的序幕。

  农业综合开发,把资金用在了农业发展的最关键处,从扶持农耕到扶持产业,介入农业产业化全程。通过扶持企业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带农户,农产品进市场才有了基地,有了加工车间,农业才能创造出品牌。这些单靠农民自身很难办到,而地方想干又缺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

  2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展开,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在做大做强优质粮、畜牧、渔业、蔬菜和水果五大优势产业和油料、花卉、中草药、食用菌和林产品五大特色产品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关键。我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开发一片土地,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

  仅2006至2008年度,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政资金22.8亿元,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7.3%,吸引银行贷款、企业和农民自筹资金39.73亿元,占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的62.7%。

  这三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我省共完成土地治理项目416个,面积达到393.59万亩,完成产业化项目200个。这种集中投入式的连片开发,促使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成果显著。 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综合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 1988年最初的辽河三角洲,到2008年扩大到全省 13个市的 56个县(市、区)和6个国有农场,20年间,农业综合开发伴随着辽宁农业一起成长。有了农业综合开发,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占全省同期新增生产能力近40%,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

  上世纪90年代初,辽宁历史性地实现了梦寐以求粮食自给,主要副食品自给有余,农业发展实现由追求产量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转变。

  如今,辽宁不仅以其雄厚的工业而闻名于世,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助推下,昂首跨入农业大省行列。

  农业综合开发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效果,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常务副主任张景祥总结了三大优势。

  最有利于整合社会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体制上的优势。仅“十五”就投入资金68.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30亿元。项目建设钱专款专用,集约型投资手段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跑冒滴漏。

  具有资源配置利用的综合效能,资金和项目一家管,避免了相互扯皮,综合治理统筹安排,这是机制上的优势。使田、水、路、林、山,农、林、牧、渔多种资源合理配置,科学规划,综合整治,综合投入,实现综合效益。

  具有动员群众和其他部门参与的优势,项目资金管理科学、集约,注重产业化和科技化,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左右,农民和企业积极性高。

  20多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制度,推进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所有项目必须经过专家评审。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建立了由20个涉农专业的107位专家支撑的农业综合开发专家库,充分尊重专家意见,专家认为不可行的项目坚决不立项。对立项的严格,就是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那些开发效益好、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项目优先立项,真正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省开发办还坚持项目和资金全程公示,建立起接受农民和社会监督的机制。他们严格执行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和工程监理制。这样做的实际效果,不仅降低了工程耗资成本,节约了一定资金,还对堵塞项目建设的管理漏洞、防止违规违纪现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07年起,省开发办选择并实施了盘山县高升镇和开原市庆云镇两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每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800万元,促进试点乡镇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试点先行,不断创造积累经验,适时推广,20年间,辽宁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创新,也不断创造着新奇迹。

  昔日“南大荒”今朝粮满仓

  李殿举是盘锦市大洼县西安镇高坎村村民,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获益者。水利通畅后,李殿举种稻养蟹,2009年仅养蟹一项收入过万元。

  如今在高坎村,一季多收、一水多用随处可见,西安镇农民开始跳出传统农业,农业综合开发促发了种养殖结构的深刻调整。

  西安镇的变化浓缩了盘锦农业的变迁。盘锦所在的辽河三角洲曾经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被称为东北的“南大荒”。经过20年农业综合开发的洗礼,昔日的“南大荒”如今粮满仓,成了北方的鱼米之乡。2008年,盘锦市粮食产量达到113.6万吨,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居全省第三位。

  近年来,特别是2006至2008年,在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形势下,盘锦市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3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926万元,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2008年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亩均增收100公斤。全市稻田养蟹面积达到75万亩,占稻田总面积的45%,仅此一项2008年就增收759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50元。

  龙头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水平。盘锦围绕稻子、蟹子、鸭子、棚子等“四子”工程,投入资金5004万元,重点扶持利是米业集团等10个省市级龙头企业。光合水产有限公司为全市近万户农民提供河蟹养殖种苗、技术和销售服务,创社会效益达10亿元,项目区内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含量。 3年盘锦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00万元,在项目区内推广有机水稻、节水灌溉、稻田养蟹、绿色蔬菜等76项新技术,引进新品种30余个,实施科技示范项目43项,项目区内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60%以上。

  农业综合开发成为盘锦广袤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项目走到哪专家跟到哪

  一斤蓝莓批发价也要50元,可在当初,很多人对种植蓝莓却心存疑虑。有了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性投入,有了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持,蓝莓、草莓、树莓这类绝对的高效农业开始在辽宁大地从南到北蔓延开来。一个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因为注入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力,更加迸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持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在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事业中,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及省直农口部门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科技项目的实施。

  过去,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更多的是一般性的指导,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后,开发项目走到哪,农业专家就跟到哪,支持农业发展的针对性明显增强了。

  项目上,专家到,效益来。2004年至2008年期间,省农科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得到了集中释放。他们从22个所选派近300名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紧紧围绕我省农业优势产区和重点产业,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开展了玉米、水稻、花生、果树、蔬菜等优势农产品新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水稻主产区,省农科院实施了“水稻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示范推广了辽星系列等9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及综合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年推广面积500万亩,占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的50%,此举进一步巩固了辽宁水稻在北方的优势地位。他们还实施了“环渤海湾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和“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优化了水果的品种结构,促进了果树产业的高产、高效,进一步推动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在建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省农科院通过推广密植玉米品种、缩距增密、机械深松、秸秆还田等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增产潜力大幅度提高,最高亩产达到1008.4公斤。

  2008年,省农科院与沈阳市开展全面合作,以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为切入点,在沈阳8个涉农县(区),建立了10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实施五大科技提升行动,共同推进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此外,省农科院不断加强与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步入快车道。他们的15个研究所与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的40多家企业、25个农民合作社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这些研究所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生产基地、研发生产工艺、检测产品质量,架起了企业与农民间的科技桥梁,推进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有了农业科技的参与和支撑,农业综合开发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畅。

  农业综合开发的“开原模式”

  2009年赶上了罕见的旱情,可开原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太多的损失, 18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已令开原有了强大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创造出了行之有效的“开原模式”。

  自1991年开始实施以来,开原市的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已走过了18个年头。 18年来,开原农业综合开发从小到大,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期间,改造中低产田、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他们把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全市农业开发累计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93万亩。重点完成了西部平原6万亩水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97.8公里的灌溉渠道进行了水泥衬砌硬化,配套桥涵闸231座,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随之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有了实实在在的增长。开原市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坚持以特色产业为主导,重点支持了西部平原的绿色稻米和靠山镇的苗木花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全力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品。

  在西部平原水稻主产区,开原以提高粮食品质为目标,以科技做支撑,累计投入科技资金302万元,推广引进水稻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安全施放等关键技术,加速粮食产业提档升级,建设绿色稻米生产基地。目前,项目区已成为辽北最大的绿色稻米生产基地。项目区内的庆云堡镇,有3万亩水稻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成立了专业的技术服务队,在田间管理的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上实现了“五统一”。该镇的绿荷牌清洁米现已通过了日本、韩国等国的市场准入,制成品每年出口5000吨。

  开原市东部山区的靠山镇,有着近30年的苗木花卉生产历史,是全国首批苗木花卉专业乡镇。开原连续投入开发资金1500多万元,建设了东北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苗木花卉示范基地,引进了一批名优品种和先进技术,带动了苗木花卉产业的整体升级,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2008年,靠山镇苗木花卉产销两旺,产业效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镇销售苗木5000多万株,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农民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 2009年,这项产业迅速辐射到周边的10多个乡镇,目前,全市苗木花卉生产面积超过4.5万亩,产业农民达到1.5万人,开原市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

  2007年,开原市庆云堡镇被国家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两年多来,开原市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统筹和引导新农村建设,推进了庆云堡镇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截至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对庆云堡镇的直接投入达到2623万元,引导统筹整合各类资金17988万元。核心区现代农业达到较高水平,建成了2万亩绿色稻米基地和4000万只肉禽工厂化养殖基地。核心村人居环境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实现了油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因特网、秸秆燃气“户户通”;村村有广场、文化室、便民服务中心,人人有致富技术,户户有致富产业,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再立新功

  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率先在全省启动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这是为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配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两个聚焦”精神的重压举措。

  目前,国家审批了我省10个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包括辽中县、法库县、东港市、北镇市、辽阳县、开原市、建平县、朝阳县、绥中县和大洼县,计划3年内每县集中连片建设5万亩高标准农田,共计50万亩,总投资67670万元。现各地正在组织项目实施。

  2010年我省又申报了7个第二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包括黑山县、阜新县、昌图县、铁岭县、北票市、兴城市和盘山县,计划两年内每县集中连片建设2万亩以上高中标准农田,总投资19494万元。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我省现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及增幅的预测,结合全国新增1000亿斤(我省任务为4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我省资源潜力情况,按初步规划设想,2009-2020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预计可投入财政资金84亿元,可完成700万亩任务,新增17.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经过努力,到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有望达到1000万亩,届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可达到25亿斤左右。农业综合开发将对辽宁农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时间: 2024-09-18 02:47:27

农业综合开发助辽宁现代农业提速的相关文章

银川支农新政进一步助力现代农业提速快跑

财政阳光照亮农民增收致富路.记者从1月31日召开的银川市农业工作会上获悉,该市新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8358.html">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于当日正式实施,支农新政进一步助力现代农业提速快跑.今后3年,该市将力争设施园艺发展到36万亩,奶牛养殖达到16万头,适水产业发展到16万亩,长枣产业发展到15万亩,葡萄产业发展到16万亩,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意见>规定,对

潜在刚需助推家居业提速

回顾<看2010>预测 2010年,以年中为界,前热后冷的市场曲线令许多家居业内人士始料未及."金九银十"期间,本以为即将回暖的市场又在接连出台的限购.限贷等政策影响下变得扑朔迷离.前途未卜.多数企业销量下滑,部分企业基本达到预期,极少数企业保持增速但较去年放缓. 或许各位家居大腕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已经积攒了足够多在市场中跌宕起伏的经验,当家居建材的快车驶入瓶颈时,业界仍然镇定自若.话虽如此,如何提速重新驶回快行道,成为了家居大腕们2011年的美好愿景. 提速,需要强大的动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课题组 编者按:连续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充分表明高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视.如何结合湖南的实际,把1号文件贯彻好?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就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调查,形成了思考.今天,我们将他们的调查报告摘要刊登,以期助力1号文件的落实. 2008年8月以来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蒋和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2亿多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并向更高水平迈进.目前,中国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探讨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和模式,把握现代农业的着力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特征比较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察,一般把农业的发展历史

产业化凸显农业投资价值投资者“务农”热情高涨

目前,资本市场持续疲软态势,欧债危机.美国经济恢复缓慢,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而国内经济形势也同样面临困境,国家收缩流动性,但通胀风险依然存在,A股市场长期低位徘徊.在此背景下,投资市场也进入深入调整期,投资者开始挖掘新的投资机会,近期,农业逐渐成为新的投资热点--随着丁磊.朱新礼.柳传志.王健林等行业大佬相继涉足农业投资,越来越多的VC/PE投资机构以及战略投资者也开始涉足.农业具有的抗周期性以及内需增长背景下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使得农业投资价值得以凸显.农业总产值将达7万亿 "现代农业

科技如何变革农业?你需要了解的15个技术

加拿大联邦政府预测与策划组织Policy Horizons Canada与Envisioning的未来学家和数据可视化专家米歇尔扎帕(Michelle Zappa)合作发表了一份题为<MetaScan 3:新兴技术与相关信息图>的报告,我们从报告中提取出15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农业技术,以飨读者. 下列技术都跟农业和自然生产有关,分为感应器.食物.自动化和工程技术四类. 感应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可追溯性,并且协助分析农作物.家畜和农业机械设备的状态. 食物可以直接受益于基因重组技术,或许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双重使命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进程中,中国面临两大基本任务:一是根据东亚农业特点,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嵌入农村社群自组织微观治理结构,亦即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村资本和劳动间利益一体化的契约机制,并使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主流模式:二是在此基础上,宏观上稳步推进以要素投入.市场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为基本内容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创新,遵循产业链思维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整合及产业间横向协同.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对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进一步深化认知. 现代农业范畴已使

发展现代农业需大力扶持农企上市

在新希望采访,养鸡农户李汪洋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他说,如果不是背靠大企业,自己根本不敢这么大规模养殖.李汪洋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到今天的规模化生产,关键靠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1559.html">龙头企业的带动.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且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科学化.规

中信信托推农业投资基金专注农产品加工企业

近日,中信信托推出国内首只农业投资信托基金,即专注于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中信国元农业基金一号集合信托计划(以下简称中信国元一号). 据悉,这是由中信信托与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共同设立的国内第一只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为48亿元,从而使以信托模式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式取得进展. 据介绍,河南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分期四年募集,采用"政府引导基金+信托基金+海外配套基金"的模式,并按照"先人民币基金后外币基金"的方式操作.首期6亿元人民币资金已经到位,包括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