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听起来让人想跳槽的创业产品。
8月20日,互联网垂直招聘网站拉勾网对外宣布,已经完成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达1.5亿美元。
拉勾网由3W咖啡的几位创始人许单单、马德龙、鲍艾乐(Ella)创办,正式上线时间是2013年7月。2014年3月,拉勾网对外宣布拿到了A轮500万美元的融资,短短5个多月后又进账2500万美元,吸金速度令人咋舌。
有围观者不禁发问:也没见拉勾网有什么大动作,500万美元眨眼就烧完了?《财经》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其A轮融资早在去年年底就已拿到,B轮融资到位也是几个月之前的事情了。至于对外公布的时间,不过是出于传播目的的特意安排。
就在宣布完成B轮融资的这一天,善于挑时间的拉勾网董事长许单单又搭车惊喜了一把,在3W咖啡的门前玩起了眼下正火热的冰桶挑战。
感受到一桶水、半桶冰临空而下带来的丝丝寒意的,也许还有传统招聘网站的大佬们。因为在这家成立刚刚一年之久的创业公司身上,能看到整个招聘行业未来存在的变数。
把求职者拜为上帝
一些公开的行业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的从业人员约为1000多万。而拉勾网认为,减去互联网公司里面行政、财务,甚至保安等职能单位,纯互联网的从业人员大概为500万。这些人每18个月就会跳一次槽。跳槽时间窗普遍在一个月左右,拉勾网的商机便来源于此。
拉勾网CEO马德龙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选择在互联网这一垂直领域做招聘,是因为3W创业咖啡馆这个项目让团队积累了大量的互联网人脉、资源和口碑。在做拉勾网之前,他们尝试过学习美国社交招聘网站Linkedin,想把咖啡馆积累的关系链导到线上形成互联网社区,但以失败告终了。
马德龙事后想明白的一个道理是:非技术驱动的创业公司,永远不要希望创造出新的商业场景,而要在已有的场景里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招聘+社交,在中国尚未证明是一条可行的路,试错成本太高,他们只能被迫转向传统的招聘模式。
但拉勾网的玩法并不传统。
众所周知,网络招聘行业有三大巨头,其中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成立于1997年,前程无忧成立于1998年。但十几年来,其商业模式几乎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招聘网站购买流量,聚集求职者(简历),从而形成跟企业谈判的价码,企业发布职位、查看简历都要向网站付费。
拉勾网是典型的互联网烧钱式玩法,成立一年多以来,没有对任何在其网站上发布职位的企业进行收费。这种免费模式,是拉勾网能够受到众多互联网公司青睐的重要原因。当然,拉勾网做的不是慈善事业,拿到B轮融资后,他们也开始尝试对企业收费,但采取的方式跟其他招聘网站截然不同。简而言之,就是按效果结算,企业招到人之后再付费,拉勾网站内的所有资源仍然坚持免费。
除了在盈利模式上别出心裁,拉勾网在产品设计上也与传统的招聘网站完全不同。比如,为了缓解求职者在投递简历后的焦虑,拉勾网会要求企业HR人员及时响应简历,“通知面试”或“拒绝”,HR必须做出选择,否则就无法查看下一封简历。
再比如很多企业的招人简介里都会写“待遇面议”,拉勾网打出的广告是“面议你妹啊”。马德龙举例说:“人家和HR、用人部门、BOSS谈了好几轮,累个半死,到头来你才告诉他一个不及期望五分之一的薪酬数字,想杀人的心都有!”在拉勾网没有面议选项,薪酬待遇必须标注,企业倘若敷衍了事,所发布的职位还会被明确下架。
马德龙表示,拉勾网之所以把求职者拜为上帝,是因为看到了竞争对手产品体验上的软肋,“并不是拉勾有多好,而是他们做得太烂了。”
招聘行业酿变
虽然拉勾网的模式能否成功还难下定论,但这些推陈出新的玩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财经》记者观察发现,拉勾网以用户为导向的做法,其他招聘企业也在尝试,只是受限于过去模式的羁绊,不能像拉勾网一样执行彻底。
2008年,中华英才网被美国在线招聘巨头Monster全资收购后,因为内部管理不善,每况愈下,最后被惨淡出售。三巨头由此变成两巨头。前程无忧早在2004就赴美上市,几经坎坷的智联招聘也在今年6月正式登陆纽交所。
但他们的地位并不稳固。在高端招聘市场,猎头公司、猎聘网抢了风头;在低端市场,58同城、赶集网等分类信息网站正在蚕食它们的蛋糕;而像拉勾网一样的垂直招聘网站,又从细分品类切入,带来了更加迫切的威胁。
虽然,智联招聘也推出了“卓聘”进军高端市场,宣布转型为“职业发展平台”更加关注求职者,但其盈利模式决定了企业在平台上的强势地位,而这种十几年来没曾改变的用户关系正成为阻碍智联招聘改善用户体验的最大障碍。
如果说前几年,这些传统的招聘网站还可以通过地域扩张、渠道下沉来保持营收增长。那么以后几年,在网民红利逐渐消失,草莽生长已不可能的背景下,它们需要好好思考一番:应该如何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精细化运作?
马德龙说,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从一片荒芜到有综合平台一统天下,再到服务垂直化、专业化的发展脉络。现在,自以为抓住行业脉搏、高调出位的拉勾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冰桶挑战,下一步不知道会有谁率先拎起水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