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的朋友圈适合扩散哪些信息呢?原创或转贴一篇《23种酱的做法》,或者别的什么。如果你想在这里做点儿买卖,多多少少会冒出跳蚤市场的感觉,——亲爱的邻居,我有一把用了两年仍然几乎全新的锅铲,不锈钢的!只要5块钱!——很有爱,但是非典型。
所以不要急于帮助京东和腾讯设计商业模式,可以先把镜头拉远一点,看看嫁接在社区上的电商,在消费者市场反馈如何。
按照评论家们的光荣传统,谈社区言必称Facebook,我们一起看看Facebook的电商实验。2009年末,Facebook和Payvment合作,推出零售商店应用,让人们在Facebook上开店。这个应用可以归类为C2C,而我们从淘宝了解到,C2C无缝兼容B2C。两年间,Payvment吸引了17.5万个店主在“F社区”开张,积攒了20万个注册用户。到了2012年底,每月活跃用户数量下降到1万个左右;2013年初,Facebook上的Payvment平台关闭了。回溯到2007年,Facebook还上线过一个Gift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它给朋友送礼物;2010年,实物礼物功能关闭了。现在Facebook有个替代性的业务,礼品卡,用户可以付费送给朋友一定面值的礼品卡,它们是某些商场或网店的代金券。
赠礼确实可能成为网上社区和电商的结合点。马年微信红包的流行,证明经营强关系的社区开设赠礼功能是可行的。赠礼结合电商网站,礼物就不仅仅是小额的现金红包了。赠礼业务能够达到的规模还很难估计,相信腾讯和京东不会放弃尝试的机会。
中国互联网世界里,社区和电商嫁接的显著例子是新浪微博加淘宝。嫁接之后的生长情况如何?有人说,新浪微博有5亿多用户,淘宝有5亿多用户,两家账号打通,均可用对方账号登录之后,“最大的账号体系”就诞生了。说法很可疑,因为没说两家重复的账号有多少,不活跃的又有多少,“最大的账号体系”头衔的竞争者QQ加微信的账号有多少。关键是,账号打通并不稀奇,百度就可用百度账号、QQ、新浪微博、短信等方式登录,把它们的用户数加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呢?有价值的数据是新浪微博和淘宝绑定后,新增了多少活跃用户,减少了多少活跃用户,以及淘宝商家通过新浪增加了多少收入。新浪和阿里对这些数据保密,或者说,还没有找到“积极解读”它们的角度,我们只能从现象和用户反馈来看。微博界面上的淘宝广告,尤其是那些根据用户的浏览和搜索历史作了匹配的广告,确实已经带来反感。
站在3721.html">2014年上半年,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在Facebook,还是在微博、微信里大搞电子商务,用户还不适应。嫁接的现实情况大体如此。
回头来看电子商务公司,有趣的是,电商网站的成功极大地得益于它们自身的社区属性。因为有买家评价,用户感到货品的质量、配送服务的质量在购买之前是能预知的,比较放心,购买意愿于是增强了。
用户个人和社区中的用户群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决定了社区和电商两种模式结合的前景。而面对电脑屏幕、Pad屏幕和手机屏幕,在家里、在路上、在学校、在办公室,独自一人或和别人共处,消费心理又不相同。这些都是过河需要仔细摸的石头。
有别于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社区和电商嫁接的新土壤,是需要摸着石头过的另一条河——或许不是河,而是海。没人能摸着石头航海,还是踏踏实实做好海底探测和海况调查吧。转载注明哈哈IT网www.hahait.com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