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笔者在参加当地电商协会组织的一次沙龙活动时,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有一位同行向在座的嘉宾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该店铺所卖的数码产品都是线下自己的工厂生产出来的,其中一个爆款退货率达到了5%(在数码类目是很高的),而且在评价的内容中,有很多是反映产品的问题。该运营很困恼,因为在市场数据面前,证明了该产品是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必须要做工艺改良才能重新投放市场。但是要改工艺就必须要改模具,这个费用预估需要100万元以上。该运营试过找老板沟通,但是老板不置可否,此事就这样搁浅下来了。
在场的嘉宾给该运营的建议是:把评价的内容都整理出来,分析相关的数据,然后给出一份改良的方案。而这样干的结果只有两种:老板认可了这份建议,同意改良工艺。第二种就是老板不同意改良工艺,运营盖铺盖走人。
对于很多传统的地面品牌的老板而言,在他们身上基本上只能看到两个字:强势。他们所做的决策大部分是以之前的经验作为参考的,而不是通盘从电商这个平台的数据作为参考。笔者所知道的一个在地面做了20年的品牌,老板制定了5年的目标规划,5年后要求一年做50个亿,地面渠道32亿,电商18个亿。而这五年规划再分解下去,分到每个月,出来的结果就是销售目标很高,从第二季度3个月来看,基础的60%销售目标都没有达成(完成60%的销售目标,相关的运营部门就可以拿到奖金,基本上底薪和奖金是1:1的比例)。因此,很多运营都抱怨不迭,再怎么拼死拼活的干,每个月都无法完成60%的销售目标。如果是按照电商的数据来制定销售目标,应该是通过数据魔方去年该类目下的二级类目占比,分析出今年对应月份该二级类目占比的增长,比如去年旅行箱在箱包类目占比是8%,今年是12%,等于是这个市场增长了150%,然后再结合该店铺定位是中上价位,占市场总份额的30%左右。如此一推算,如果去年8月份销售额是2000万元,乘以50%的增长率,再乘以30%的占比,等于300万元,加上2000万元,合计2300万元才是8月份比较科学的销售目标。因为淘宝的市场空间只有那么大,自从2013年后,很多类目增长的幅度都在降低,再不是之前几倍的增长速度,因此,这样制定出来的销售目标才是合情合理的。否则,这些运营即便一天工作18个小时,也难以完成月度60%的销售目标,更不要说100%的完成了。
无独有偶,笔者前段时间选择了从以前的公司离职,原因就是因为搞不定老板,搞不定产品的原因才走的。该店铺主营的是美妆类目,卖的就是包装和有效,因此,这种店铺只能靠直通车、钻展大力去砸广告,店铺是不可能有回头率的。在去年刚上线几个新产品时,仅仅用钻展就把几个爆款砸出来了,而且钻展的回报率都比行业的平均值高30%以上,每个月花费在10万元左右。而到了今年,钻展的行业回报率值增长了27%(同比去年),店铺的钻展回报率却连行业的平均值都做不到,每个月花费1万多元。同样的店铺,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人在做,难道是因为推广人员的水平下降了吗?非也,而是因为产品的中差评虽然可以很好控制,但是追评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消费者变得聪明后,自然付费推广的效果就差很多,数据一直在下滑。老板把这些都归结为还没有到8月份所谓的旺季。其实这个有点自欺欺人,毕竟对比同行流量结构相似店铺的数据,别人虽然也会出现下滑,但是幅度是很小的。种种的数据告诉笔者,这样玩下去基本上市场会越来越小,就算工资再稳定,上班距离再近,但是留在这样的店铺,再过两年也是难有大的发展空间,因为老板的思维无法改变,即便下次再推出一个新的项目,玩的还是营销和包装,而不是真正用心做产品,这样的店铺即便能解决生存问题,想做大做强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从去年策划的一个项目到今年7月份,也还是处于亏损的状态,试问这样的数据,老板把蛋糕画得再大,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所以,一个运营真正能够有作为的,必须是选择一个产品好,供应链没有问题,老板也懂一点电商,团队不会太差,才有做起来的可能性。不然,再厉害的运营,是没有办法解决产品的(也就是说如果运营可以解决产品的问题,那就是老板了,这个角色就应该转换了),而老板也没有办法说服,最后要么选择留下来死守着那份工资(但是能守多久还是个未知数),有点骨气的就选择拍拍屁股走人,没有必要吊死在一棵树上。
本文原创自(石景山杰飞电脑培训 http://www.bjjiefei.com),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