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招人觊觎、为人追逐、被人牢牢掌控。从动物王国到人类社会,权力都是成功的硬通货。然而,恰恰是权力的本质及其心理效应使得位高权重的人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之感。我们在下文中罗列了权力改变、扭曲、破坏诸多心理过程的五种情形,这些心理过程通常情况下可以培养亲密关系,形成健康关系的基础。1. 权力会动摇我们对他人慷慨之举的信心。当别人为我们做了好事时,我们会自动为他们的行为做出解释:为什么他们特地来帮我?他们的动机是什么?这一过程经常发生得太快,完全是不自觉的行为,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可是不管它有多么难以觉察,这个过程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发展、我们与他人的亲疏程度都有极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对于别人为我们做好事的原因,我们都是朝好的方向去评价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从发展友好关系的角度着想。我们经常这么想,“因为这个人真的喜欢我,关心我。因为这是一个心地善良、值得信赖的人。”因此,我们往往是透过仁厚的眼镜看待他人的。然而,一个人拥有的权力会迫使其对他人的慷慨之举做出其它解读。当个人拥有权力之后,他们明白自己更有可能成为投机取巧者的目标。这些人的美言善语和无私举动并非出于利他思想,而是要变本加厉地实现他们自私的目标。手握大权的人一直心存的正是这样一种替代性解释,这使得他们对别人那些看起来慷慨的行为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当然,这种对别人的意图持有偏见的看法可能具有实用性 ── “谁愿意和一名自私的马屁精来往啊?”但是那些权力在握的人运用这条原则时常常过了头,对任何针对自己所做的举动都怀疑有加,不管源自于谁。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让人们回忆最近一次接受到的帮助以及是谁帮的忙,多数人写的都是来自朋友或家人的帮助,比如开车送自己去机场或帮忙照看孩子。重要的是,这些描述中没有处心积虑的有关权力的动机。然后,我们随机选取一半的参与者,让他们完成一项能使人自我感觉位高权重的练习,让另一半人做一项自然练习。接着当我们让每一个人回忆之前他们所描述的那次受助的情况,请他们说说在他们看来为什么施助者会那么做。我们发现,权力之感改变了人们对他人施助行为的反应。让人感觉自己权力膨胀更有可能使他们报告说帮助他们的人有自私的动机。比如,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带着怀疑的眼镜看待朋友的帮助,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受投机和阴险的目的所驱使。2. 权力会影响我们对他人善举作出的回应。我们对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持有看法最终会导致交往断绝,因为我们对他人姿态所作的反应处处体现着这些看法。对别人的慷慨行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回应就是我们用自己的慷慨之举相应以报。互利互惠这条主张将心比心的社会准则,从罗马时代的哲学家西塞罗(Cicero)到现代社会学家阿尔文•古德纳(Alvin Gouldner)都将其视为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甚至是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为它能建立社会均衡,产生社会凝聚力。然而,我们只会对那些在我们看来是为了我们好的行为予以回报,而对施助者的别有用心我们则无以为报。比如:一名同事加班帮你处理一个合作项目,该项目对她自己的成功也很重要,你的报答之心就不会那么迫切。如果她并没有参与她加班帮你处理的那个项目,项目的成功无益于她的个人私利,你的酬谢之意会更强烈一些。那些执掌权力的人不怎么报恩,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得到的帮助都带有自私的动机。如果我们回头再看工作的例子,加上本文第一点里获知的信息,我们也许可以开始明白大权在握的人是如何成为自身孤单的建筑师的。比如说一名同事加班帮你处理一个和她毫不相干的项目,她看出她的帮忙对你有用,所以提出加几个小时的班。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这个人帮忙的动机完全是善意的,纯粹出于慷慨,”她在单位里相对于你的等级职位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你的反应。如果此人在单位里职位比你低,你报答她的可能性就不及她职位跟你同级的情形。这种互惠关系的缺失意味着以后某个时候出现类似情况时,你不大可能出手帮助处境相似的下级同事。为什么?因为权力让人产生了怀疑的判断。你拥有的比下级同事更大的权力更有可能让你相信她的主动帮忙有其自私的原因,因此不太值得获得回报。另外,受助后却不予回报,你可以借此保持与下级同事之间的距离。3. 权力会减少信任。常言道:爱是推动世界转动的力量。但是当谈及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质量时,也许这样说更准确:信任才是真正推动有效社会关系发展的引擎。当我们信任某人时,我们相信这个人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哪怕我们并不在场监控他的行为。在工作单位,相互信任好处极大,因为与自己信任的人共事感觉更愉快,不仅如此,工作干起来也会更省时省力。例如,如果你相信你的同事没有另谋计划,做的事情没有对你不利,你就没有必要一味留心他们与其他人的交流。可是信任不是说有就有的,它是培养出来的。在反反复复“接受帮助、尴尬揭短”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对方的细小弱点,两个人可以建立更加信任的关系。权力制造了一个不信任他人善举的理由,从而破坏了这一进程。手握权力的人对别人好心的行为做出了怀疑的判断,没有用可以暴露自身弱点的行为去回报,因而妨碍了信任关系的培养。4. 权力会降低感情的投入。当投入一词用于描述人际关系时,通常让人想到爱情的依恋。为了说明我们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工作交流,而且适用于人际关系,我们对权力如何在婚姻中可能引起孤独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我们让已婚人士想想他们的配偶曾经具体帮过自己的一次忙,并回答在他们看来为什么配偶会帮这个忙,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婚姻的投入度。在调查的最后,每一位参与调查的已婚人士都注明了谁的收入更高:回答问卷者还是其配偶,或者说双方收入相当。很多文献都把收入引述为权力之源,婚姻内外皆是如此。的确,我们发现,与那些收入与配偶相当或低于配偶的人相比,收入更高的配偶在婚姻中感觉支配权更大。与我们的理论相一致的是,收入比配偶高、从而在婚姻中更有支配权的调查参与者对其配偶提供帮助的动机产生的怀疑也更多。显而易见,这些貌似是权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怀疑性判断致使高收入者对婚姻关系不那么投入。由此看出,正是这种大权在握的状态让人感觉到与他人、甚至与配偶变得疏远。5. 权力会在人际关系最有可能得到培养的时候将其破坏。我们前面所列的情形说明拥有权力的人可能对他人产生普遍怀疑。不管是在耍手段还是出于好心,那些与掌权者打交道的人都有可能被认为心怀可疑动机。有意思的是,情况似乎并非总是如此。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向被调查者问及他的同级别同事或者下属,他们要么给他帮过忙,要么刚按要求完成任务。结果发现,只有在接受了帮忙之后,被调查者对下属的信任才少于对权力相当的同级别同事的信任,而在下属或同级别同事按要求完成了任务之后却不是这样。这些结果说明,那些掌权者并不一定成天四处转悠,怀疑自己的同事。相反,只有当某个人想通过慷慨之举或主动帮忙拉近关系时,权力才会从中作梗。总而言之,权力编织了一张布满偏见和疑心的心理大网,面对他人的帮助,手中握有权力的人看到的是自私,他们拒不回报,扼杀信任,最终在感情上难以用心投入。正是这些心理和社交历程让大权在握的人孤家寡人坐在权力的顶端。你能对此采取何种措施呢?这些心理过程很多时候发生在自觉意识之外,很难对其进行控制。然而,一种可能的办法就是增强意识,让自己知道你在生活中的不同领域承担了“经理、同事、家长或朋友”这些不同角色,以及你在每种角色里所处的心理状态。不要本能地、不自觉地加以解读,应该后退一步,试着去切实弄清对方的慷慨出于何因,在此人的行为中找寻规律,“他们向来都很慷慨呢还是只有对我有所图的时候才来帮我的忙?”一个人遇事多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就能更好地对慷慨之君和溜须之人加以鉴别。留意这一点也很重要:带有自私目的的帮忙短期内不一定对你不利。因此,在你试图小心翼翼地避免在这类施助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时,记得说声“谢谢”,用一些细小的方式表达你的谢意,这样做对创造良性的工作关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要点是避免将一个情境中的权力感觉带到另一个与自身权力不太相关的情境中去。我们知道一旦人感觉自己有了权力,哪怕并没有实权,他们对别人的相助都会表现出更多的疑心。因此,当你在家与下属举行一次电话会议,就在电话刚刚挂掉之后,这种与权力有关的活动也许会影响到你与孩子或配偶相处的行为。想一些事情提醒自己摆脱大权在握的角色,调整心态以适应当前的环境。稍事休息,提醒自己这一心态调整过程,或者回忆一下跟孩子或配偶一起经历的往事,这些都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清楚认识权力提供的这副心理眼镜,这是获取社会认同感的关键,让自己不会感觉到处都是溜须拍马的人。只有这样,大权在握的人坐在高位之上才会既不孤独,也不脆弱。
权力为何会让人感到孤独?
时间: 2024-09-20 06:26:39
权力为何会让人感到孤独?的相关文章
调查显示:手机和互联网不会使人陷入孤独
11月8日消息,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与人们的普遍想法不同的是,互联网和手机不会让人感到孤独,而是会增加人的社交活动. 据国外媒体报道称,这项调查是由美国社会学家2006年的一项研究引发的.美国社会学家认为,高科技推动了1985年来的一个趋势:美国人越来越孤独了,他们的社交圈子在缩小. 但是,佩尤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这项名为"社会孤独和新技术"的研究显示,手机和互联网扩大了社交圈子的范围和多样性.研究人员在一份声明中说,"互联网,特别是Facebook等社交网络扩大了社交
社交网络让我们感到孤独
我曾在某些地方听人说过--不记得是哪里了,不过也没关系--有人说他们宁愿独自一人也不愿意要那些让他们感到孤独的朋友.这句话被很多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过.不知为什么,当我把自己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8975.html">网络社交生活和线下生活比较时,发现这句话深深地缠绕在我的脑海中. 意识 社交网络让我们感到孤独,我也不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不过今天这个时代不同以往,社交网络已经延伸到每个角落,有图片社交,视频社交,140字符的T
富士通新任总裁:我们要交付让人感到幸福的ICT
提起日本富士通公司(FUJITSU),可能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很陌生,即使是IT领域的从业人员,也可能一时很难完整的描述这家公司.不过一些正面的口碑倒是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与认可,比如"日本的IBM"."日本最好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厂商"等等.的确,这是一家给人感觉很低调,但产品做得不错的ICT厂商,与我们平时经常接触到的欧美企业,至少在初始的感觉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不同到底是什
有感GOOGLE的登陆设计让人感到崩溃
看下图,你能否从谷歌(google.cn)的主页上找到"登录"入口?(用人格担保,绝对不是PS出来的,抓图于2009.7.26 北京时间21:30) 描述一个我作为Google粉丝的遭遇: 1)晚上我打开电脑,想发个邮件,象往常一样,我打开谷歌(Google.cn),看遍整个首页怎么也找不到"登录"入口.新里开始犯嘀咕:就算我记住密码了,也应该向往常一样,有个"我的帐号"入口吧?(尽管这个入口也有点麻烦) 2)我开始尝试点击"个性化首页
扎克伯格发6千字长文,谈Facebook未来愿景和世界该有的样子
据美联社报道,昨日,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发表了一篇长达6000字的宣言,从宣言内容来看,它更像是一篇乌托邦式的社会指南,而非社交巨头的商业企划书.在这份宣言中,他问道:"我们真的在努力打造大家都满意的世界了吗?" 眼下,大多数人用Facebook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不过扎克伯格希望鼓励更多公民参与,将Facebook打造成一个公共空间.如今,Facebook活跃用户已经接近20亿,它比任何一个国家人口都要多. 在宣言中,扎克伯格开篇明义反对美国正在兴起的孤立主义和对移民的
社交互动导致嫉妒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Facebook上好友度假.爱情生活.工作成就等信息的发布,可能会引发别人的嫉妒心理,并由此让人感到孤独. 很据德国两所大学合作开展的这项调查数据得知,Facebook引发嫉妒心理的情况很常见,并成为前所未有的社会比较平台.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其中用户数量目前已经超过10亿.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浏览Facebook后,有三分之一的人心情会更糟,对生活更加不满;只浏览却没有发布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严重. 柏林洪堡大学信息系统研究所研究员汉娜告诉记者
SOHO一族的背面是什么
SOHO一族大多没有固定的社会保障,没有企业里员工们享受的那些社会保险,自己根据实力,有的购买了商业保险来为自己生存的不确定状态所产生的不安全性加以修正.同时,社会对于这一族群也缺乏相应的保护和约束. SOHO一族大多没有固定的社会保障,没有企业里员工们享受的那些社会保险,自己根据实力,有的购买了商业保险来为自己生存的不确定状态所产生的不安全性加以修正.同时,社会对于这一族群也缺乏相应的保护和约束. SOHO族比较共同的特征是,收入不稳定,个性特征明显,一般都是些在企业里不大容易与人合作的人,没
每周上网一小时就会有40%的人孤独程度增加20%
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对丰富多彩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8214.html">现实生活失去了感受力和参与感,很可能就是患上了网络孤独症.最近美国一项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一小时,会有40%的人孤独程度增加20%.国内相关调查中,75.0%的受访者表示周边存在有"网络孤独症"的青年人,34.4%坦言自己就有"网络孤独症". 专家分析,社会交往中较易退缩.内向的人,在虚拟网络的
企业家如何摆脱孤独感
越是在事业一帆风顺之时,企业家越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的光芒是否太耀眼了?我与员工,甚至当初一起创业的兄弟们是否渐行渐远了? 我经常参加一些EMBA学员组织的活动,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群年龄在40上下,领导着数百.数千乃至上万员工的企业老总们,竟然天真.烂漫得有些像小孩子.有家企业的董事长曾经跟我交流过这一问题,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平日里,在几千位员工面前习惯板着脸,总需要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吧!"这大概代表着许多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心声吧. 另觅"圈子" 对于企业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