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的民企之痛

在薪酬待遇差距打破,用人机制也更加贯通的今天,MBA和民营企业的需求和供给之间,为什么依然存在一个难以解释的鸿沟?二十年,他们却始终在对民企说“NO”。  MBA的民企之痛  文 / 本刊记者 邓勇兵  根据智联招聘公司的监测数据显示:就需求层面而言,随着国内许多民营企业实力的逐渐增强,民营企业对MBA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过去外资企业对MBA的需求比例比较高,但近两年的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MBA的需求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且需求增长的速度也开始逐渐高于外资企业。”智联招聘公司高级职业顾问郝健在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说。  而在供给层面,根据《中外管理》对北京、天津等部分高校在读MBA学员的随机调查中发现:除了8%的学员表示毕业后倾向于创业或进入事业单位外,有超过41%的学员希望毕业后能去外企(含合资企业)工作,超过39%的学员倾向于在毕业后选择大型国有企业作为求职首选,而只有不到12%的学员将民营企业作为他们毕业后求职的首选。  因而,对民营企业而言,MBA的需求与供给之间,产生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鸿沟。以往对于人才流向的一般解释,更多是基于薪酬待遇的考量,比如:外企通常能比内资企业提供更为优越的薪酬,国企通常能比民企提供更好的稳定性,等等。但是,随着外企超国民待遇的取消,以及民营企业实力的提升,在薪酬方面而言,外企已没有明显优势。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用人机制也渐趋灵活,稳定性方面未来也没有太大优势,更何况对MBA群体这样一个理应充满抱负的群体而言。  那么,为什么依然会存在这样一个难以解释的鸿沟?  老板需要的仅仅是帮手  “民营企业主最大的考验,就是能不能够放手。不放手就是不放心,不放心就是没信任。”韬达企业发展顾问公司创始人邓涛说。而事实上,民营企业不信任的对象不只是MBA。一直以来,民营企业主对外来员工都存在不信任问题,对职业经理人尤为突出。甚至,“对他自己的儿子都不信任,对别人更不信任了。”邓涛说,“对他们来说,自己辛苦创立的基业,怎么能放心交给别人打理?”邓涛认为这是许多民营企业最需要突破的地方。而企业主不放手的结果,是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实际上,没有任何成规模的私营企业会不用职业经理人,但对许多民营企业而言,全盘掌握的往往还是老板。他们采取的办法是雇佣一批经理人,但一个萝卜一个坑,让每一个人在这一小块地方发挥作用。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干活儿有人,二是可以避免大权旁落到一个或少数几个职业经理人手中。  “真正说放权,很多民营企业主还达不到,还得老板来把控,但是各个职位上可能会让职业经理人做,高层也是如此,老板来掌控全局。”来自浙江天堂硅谷股权投资管理集团的执行总裁徐刚对《中外管理》说。徐刚曾在多家民营企业做过高级经理人,此前曾出任过吉利集团CEO,以及苏宁环球的总裁。  在徐刚看来,民营企业老板眼光独到之余,性格也非常自负,把控的欲望非常强烈。“企业是自己从头创造的,他要把控,通俗一点说叫闲不住。他要用这些经理人,但是不会真正信任这些经理人。”徐刚说,“因此,一方面,企业要发展肯定要找一批职业经理人,需要人帮助他管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并不是他的管理跟不上。实际上,他需要的仅仅是帮手,而不是找真正能帮助企业持续发展的人才。”  其实MBA只适宜一类民企  民营企业主的不信任,还只是MBA在民企痛苦的一个方面。  许多MBA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适应。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后,他们很快就发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经验与直觉往往更加重要。商学院学来的那一套套的理论及工具,在这里都排不上用场。  对此,郝健认为:这可能和MBA教育中所接受的知识结构有关。MBA的优势在于管理的规范化,但是民营企业恰恰因为中国特殊的环境,有一些非正规运作方法,接受过正规管理训练的人才在民营企业中,这种正规军的打法跟游击队的打法很可能有一些不适应。再加上因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原因,导致民营企业用人时对家族亲戚的信任程度要高于
空降兵。“所以现在的矛盾倒不是因为待遇的问题,可能有些心怀抱负的MBA,到了民营企业发现实际的土壤发挥不出来他的作用。”郝健说。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腾驹达猎头公司董事长景素奇。景素奇将企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老板干的阶段、能人干的阶段、团队干的阶段和系统干的阶段。老板干的阶段,就是老板自己靠资源与自己的能力,来创造和积累财富;能人干的阶段是企业创立以后从小做大成长的过程,这个阶段是做规模、促发展的阶段;而从能人干到团队干阶段,就意味着企业规模更大,管理更为复杂,一两个能人已经不够了,得有一批能人来干这个事。景素奇认为:前面这三个阶段更多的依然是靠人来管理,而不是制度。真正用上MBA的阶段,是系统干的阶段,老板希望MBA能给他们构建一套体系,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  景素奇进一步分析说:“显然,很多中国的民营企业都还处在前三个阶段,管理还很不规范。这时候你突然设置一个系统,员工整个就不运转了,没法协调管理,企业也就很快陷入混乱。接着老板不支持,下属不满意,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通常到了这个时候,MBA们往往就会抱怨这个企业老板不重视规范管理,而老板也会觉得MBA学的那套知识没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最后MBA只能跳槽走人。“关键问题就是还没到那个阶段,MBA的作用与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匹配。”景素奇说。  许多职业经理人在大公司、跨国公司工作很习惯,因为这类企业已经具备了规范的管理系统,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能够支持职业经理人做很多事情。但到了民营企业,需要他们自己动手去考虑怎么搭起这样的架构。而要搭建这样的架构,没有老板的信任和支持,根本不可能做到。而因为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不信任问题,这种搭建架构的想法往往会无疾而终。因此,邓涛建议:进入一个民营企业时,MBA们首先需要去了解和调查,了解对方企业的管理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管理体系。“你要斟酌:你的心态是不是准备好了,是不是能够接受那样的环境。你接受不了的话,不要去。”邓涛说。管理  涨薪了!去国企!  数据解读:就与入学前相比,整体年薪层次普遍提高,无论总体还是个体均增幅显著。在整体平均年薪方面,2010届毕业生平均年薪为16.1万元,而就读前平均年薪为11.1万元,毕业后平均年薪约是原来的1.5倍;在个体年薪方面,毕业后最高年薪达62万元,最低年薪为4.2万元,与就读MBA前相比,增长幅度从30%~800%不等。  数据解读:2010届MBA毕业生职业发展目标清晰明确,注重职业发展稳定性、声誉,表现在企业性质选择上,大型国有企业占据半壁江山,比例高达46.6%;同时,注重发展空间和待遇。股份制、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分别约占15.7%、15.2%、13.5%。  数据解读: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担任“中高层”管理或技术职位,高层管理比重增加。在2010届毕业生中,大多数在其所在领域或工作单位担任“中高层”管理或技术职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高层管理者比重较入学前增加,其中总经理/副总经理职位约占12.9%;经理约占37.1%,主管约占22.5%。  作为第一批试点MBA教育的院校,复旦管理学院以20年的亲历发现:某些企业家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是企业家和经理人之间产生矛盾的起因和前提。  二十年,他们和创业家始终是一对矛盾体。  “草莽英雄”的短视是矛盾之源  文 / 陆雄文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而他们的发展,离不开优秀职业经理人的支持和协助。但同时,我们也不断听到一些企业家对职业经理人的不满之声。我认为某些企业家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是他们之间产生矛盾的起因和前提。  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受到企业家的直接影响,没有好的企业家就没有好的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拥有判断和挑选适合自己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的权利,也负有为职业经理人提供系统培训和良好发展环境的责任。然而一些企业家本身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培训,往往用“草莽英雄”的短视眼光工具化地使用职业经理人,引发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  双方出发点不同  企业家要求职业经理人创造收益、创造利润,要求他们跟自己一样努力、最后根据企业经营结果获得高额报酬。但是职业经理人认为自己甘愿帮企业家打工,为企业贡献自身的聪明才智,企业家也必须对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予以肯定和尊重。而通常由于职业经理人不具备企业的最后决定权、不拥有企业的股份,所以职业经理人不能也不会对结果负责,也就不会把自身的主要收益与企业的结果挂钩,而是要求企业承诺高额的固定工资,而奖金、红利和期权这些都是额外收益。  双方知识背景不同  双方成长经历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家凭借自身的胆识和才智,敏锐地发现并把握住了市场机会,而且获得了成功。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成功,使得他们迷信自己,过于相信自我判断和决定,不愿放权给职业经理人,从而难以有效地利用职业经理人进行决策和实施战略,限制了职业经理人在公司里的作用。同时,由于企业中缺乏系统、缺乏程序、缺乏职业经理人完成结果的制度保证,所以他只能选择对过程负责。这不是所有权的问题,而是根本的观念不同,他们完全是两类人。当然,中国的职业经理人也没有形成很好地应付这一点的能力,而企业家也没有雇佣职业经理人的经验,让他们去发现职业经理人对公司成长的作用。  双方终极目标不同  企业家将职业经理人视为一种管理工具,需要职业经理人帮他做大企业,扩大自身财富。而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更多的是积累管理经验,追求工作中的成就,追求更大的职业梦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业经理人一定是机会主义的(自由的),这是正常的、正当的,而且是市场所需要的。职业经理人不应该被锁定,锁定以后他的活力、能力都不能充分发展。他需要在市场中成长,而不是在一个企业中成长,这是职业经理人的道路。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企业家的数量有限,职业经理人的数量就更有限了,同时他们之间的比例也不合理。大家都还在初级阶段,都缺乏平台来平等沟通。在整个社会上,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渠道还是太少。所以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企业家主导话语权的时候,我希望社会上、学校中多一些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间交流和沟通,不断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和对立。管理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根据采访内容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责任编辑:杨 光  二十年,他们该从哪里重新开始?  连线相关者院长·老板·经理人  连线1 商学院必须是开放的  陆雄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过去部分商学院在MBA培养中看重的是对学生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是脱节的,仍然把MBA视为工具人才,造成MBA缺乏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企业家的变革精神及远见。现在有的商学院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开始大胆地探索和尝试,让MBA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真正能够适应复杂的经济现实的能力。  商学院的学生,远远不只是在课堂或者实验室进行学习研究,他们需要了解社会,在毕业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适应社会。他们要把知识化为一种能力,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推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商学院必须是开放的,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之本。  出于这样的愿景,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为例,我们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要求教授参与企业咨询、培训,从中寻找理论研究的线索和有价值的问题。在借鉴欧美MBA教育体系之余,我们也要思考和总结源自中国本土市场的管理经验和理论,以此来更具针对性地为学生、企业服务。  在商学院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上,通过教授的讲授、海外专家的分享、成功企业家的心得体会的交流,学员们可以开拓视野,获得成长的机会。商学院给予学生的,不仅是迄今为止所有前辈创造的经验和知识的集成,而且是运用这些知识应对今后挑战的能力。此外,商学院最核心的教育,是对思维、对学习能力的训练。通过两年或是两年半商学院的MBA教育系统训练,学生会逐步将学习融入到每天的生活,形成随时随地从各种报道、各类企业家的访谈中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这是商学院对学生的价值。  连线2 企业家不是考出来的  栾润峰:北京金和软件董事长  如果把我们MBA的就业方向定位为普通管理者的话,我觉得我们中国现有教育体系是能解决的。而如果MBA定位为立足于承担未来中国经济栋梁之才的培养上,就应该寻找真正的5~8年将崭露头角的商界潜力人才,然后重点培养。  现在的MBA教育已经变成僵化的体制性的教育体系。教育机构应该思考一个关键的问题:企业家到底是培养出来的,还是发现出来的?我的观点是企业家是培养不出来的,而应该是发现出来的。因此,这时候的考核,就不应以现在这样的应试考核方法。从基于应试筛选和培养的MBA里,无法选出未来中国商业的领军人物。这是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思考的问题在于我们学生本身。我们读MBA,是作为跳板,是作为自己的一个光环,还是真正来练就一身本领?这个本领不在于你具体学到什么,而在于你把握了MBA的灵魂没有?你是否拥有能够洞察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  第三个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企业如何使用MBA。招聘MBA,是用来干什么的?给他什么样的定位?这是企业必须明确,而且要进行区分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现在的MBA教学回归到理性,让整个国人看待MBA的态度回到理性,才能让我们MBA真正的回到社会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否则,现在到了20年,却还存在诸多误区。我们对MBA曾经抱了很大的希望,但是后来发现很多学校的MBA定位与应有的宗旨背离得非常厉害,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因此,我们最近几年都在不断呼吁MBA改革,不要太过追求数量,而要真正注重质量。  连线3 让更多企业人参与MBA培养  丁晖:英特宜家(中国)董事总经理  对外企来说,如果说给你付工资,不是因为你的学历,也不是因为你的教育背景,而是因为你所在的这个岗位,以及你的能力。因此,我觉得MBA的学生不能认为自己MBA读了之后就一定能怎样,而更多是要通过MBA教育,去补充你对企业运作的基础理解,包括通过很多案例的研究,让你在模拟环境里面拓展思考面,拓展适应能力。而最关键的,主要还是学员本身的个性、工作经历的积累。  对MBA教育而言,在录取的时候,学生的工作经验和背景应占重要的权重。而实际上,现在MBA联考让善于考试的、年纪轻的应届学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对MBA的教育而言很难说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在MBA教育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引入一些来自企业的人进行辅助教学,参与引导讨论,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可以为学院教育提供一些补充。因为案例教学其实往往没有正确答案,但是这里面需要引导的这个人,要有很好的企业运作或相关工作的经验。国外很多教授在企业会兼一些职务,而国内很多老师更多地只是做课题,跟企业有些脱节。  另外一点,如果有可能,我们的MBA教育最好能够吸收一些跨文化的学生。许多MBA学生进入到外企工作,可以感觉明显的文化差异。比如:一个中国学生进入到瑞典的企业,而瑞典人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在一个班级里面,有瑞典人、法国人、美国人,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你就能体会个人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差异。如果MBA要培养一些能够帮助中国企业跨出国界走向国际的人才,那么在班级里多一些跨文化的学生和课程探讨,可能会比较有帮助。  再有一个,中国的MBA培养机构,应该更多地收集一些本土案例,用一些中国本土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实际上,这些本土案例也容易请到当事企业家,专门进行案例的探讨辅导,这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

时间: 2024-09-21 14:02:19

MBA的民企之痛的相关文章

民企转型之痛:谁来卸下民企包袱

--访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专栏) 我们现在的改革受部门利益锁定,改起来很难,出现"上面放,下面望,中间一个顶门杠"的改革"中梗阻",以及"上面很好,下面好狠"的"末梢炎". 文 │ 本刊驻京记者 胥晓莺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在接受<浙商>杂志独家专访时指出,中国民营经济走到了"十字路口".他表示,用工荒.实业空心化.企业传承缺乏接班人--每个问题都具有釜底抽薪的

宽带接入向民企开放将引发新一轮价格战

搜狐IT 文/毛启盈 12月25日,工信部正式发布 <关于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鼓励民间资本以建设 宽带接入网业务所需基础设施.与基础企业开展合作并分享收益.租用基础电信企业接入网络资源等多种模式进入宽带接入市场,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选择更好服务. 目前,中国宽带市场上除了三大电信营运商.广电提供宽带接入服务,鹏博士(旗下产品:宽带通和长城宽带).方正宽带等民营企业也在推低价宽带.而且,打出了低价百兆光纤接入的口号.低价格.高速度,这是老百姓心中最为

见证民企突围

--本刊2009年度"特别策划"盘点 <浙商>记者 朱健 实习记者 俞越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危机深入"和"大势回暖"的矛盾论调齐聚于2009的时间刻度时,就注定了这一年要纷繁万象. 我们一如既往关注商业社会每一次的表情变换.为此量身定做的"特别策划"栏目,试图通过事件.人物的亲近与深入,展示商业变迁的阶段性趋势. 我们汇集了年度内23个特别策划,并分"转型升级"."国

宗佩民:民企为何仍在老路上徘徊

要大胆引导一批中小企业关.停.并.转,把占用的资源转移出来,转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潮后,时隔仅两年,我们又听到很多"企业倒闭.活不下去"的消息,有的地区甚至比2008年的境况还要严重. 回想当时,因为危机带来的切肤之痛,许多民企下决心要告别传统经营模式,积极改进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但一旦经济形势转好,日子好过了,许多企业家就把这些"痛"忘个精光,不知不觉又走到老路上去,以前怎么样,现在依然如故,&q

民企“破棉袄式”薪酬体系

2006年4月份<经理人>刊载的周建华文章:<薪酬体系缺失之痛>,对中国目前民企.外企和国企存在的薪酬"怪象"进行了分析,其中尤以对民企的描述最为形象,摘录并简评如下: 中国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往往还没有形成规范.成体系的薪酬体系,见子打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体系,没有科学的工作分析.职位设计.职位分析.薪酬设计.绩效管理评估系统,这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比较原始的老大难问题.民企求才若渴,但不能做到外部竞争性与内部一致性很好的结合,也是民企薪酬体系的一

冯仑:今天我们怎样民企

民营企业怎样才能跳出治乱循环的"周期律",避免"其勃也忽焉,其亡也忽焉"的悲剧,答案只有四个字,那就是"治理结构".如果要在它前边再加一个限定性条件,那就是"价值观" 2010年以来,宏观经济有了恢复性的增长.在国进民退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却能够逆势增长,开拓出新局面.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下万科逆势大幅度增长,销售收入一举过千亿: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王国无边界的增长:国美黄光裕和陈晓高分

乐富支付:互联网金融下的民企新生态

本文讲的是乐富支付:互联网金融下的民企新生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用户行为的改变,使得商户对于用户营销和管理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自2011年5月央行公布了首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27家企业名单以来,短短3年时间,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已经超过250家.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5月28日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营报告(2014)>显示,截至去年年末,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已达16万亿元.而根据艾瑞及易观智库的历史数据显示,2010年四季度末此项数据仅为1.1万亿元左右. 中国的第三方支付产业经过十年发展

七大民企联手打造内蒙古绿色能源产业体系

中国七大民企强强联手实现清洁能源与绿化碳汇相结合 经过两年筹备,在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具有代表性.富有影响力的七大民营企业亿利资源集团与大连万达集团.四川宏达集团.浙江传化集团.内蒙古亿利能源(600277)股份公司.中国泛海集团和上海均瑶集团强强联手,共同组建绿色清洁能源联合投资企业,并先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600295)建设绿色清洁能源示范基地.3月14日,绿色清洁能源联合投资企业组建暨在内蒙古投资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有关人士表示,示范基地项目今年7月份有望开工. 据亿利资源集

民企二代如何接好班

<浙商>记者 白友文 家族企业的传承,重任最终要落在二代的肩上,而如何接好班,便成了社会对二代关注的焦点.而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中国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诉求已经越来越迫切.在传承中超越,民企二代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使命. 在以"家业传承与二代超越"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众多民企二代就上述主题展开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理事长陈豪认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强大,需要几代企业家的努力,如今一代企业家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辉煌,而接下去的发展,使命则落在了民企二代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