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根基,深度推进各行业的大数据经济发展进程。那么在云时代,哪些城市走在前列呢?
在日前举行的2016上海云栖大会上,阿里研究院、阿里云、ITValue联手研究的《中国云栖创新》正式发布。“中国云栖指数” 来自阿里云的云计算、大数据的全量在线数据分析,是量化描述中国云上创新创业进程的指标,由“云服务投资指数”、“云计算力指数”、“大数据指数”、“云应用创新指数”、“云应用需求指数”5个子指数构成。
报告显示,2015年度TOP10“中国云创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成都、苏州、南京、重庆、厦门。中国云创城市分布多聚集在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作为内陆创新沃土的成渝城市群。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发现,除了成都和重庆外,其他8个城市均分布在沿海地区。
其中,云创榜第一阵营由TOP5的“云创城市”组成,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这五个城市。凭借名牌高校人才资源、互联网上市公司生态圈、完整的创业配套设施、强劲的市场需求,以及城市管理者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远见与转型执行力,这五大城市已形成数个颇具规模的新兴云上产业带。
第二阵营由5座具有创新思想与技术能力的二线城市组成,包括成都、苏州、南京、重庆和厦门。这五个城市创新思路开阔、历史包袱轻、转型动作快、针对性教强,已经逐步形成云上特色产业群落,领先于其他数百个地级市。
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城市是杭州。虽然杭州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仅仅位列第十,与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均有一定的距离,但杭州的“云栖指数”却仅次于京、沪,而且排在深圳、广州之前。
杭州的主要特色是在电商领域。尤其行业龙头阿里巴巴的带动下,杭州的信息经济在全国独领风骚。据不完全统计,杭州集聚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电子商务网站,同时,在电子支付、云计算、快递、网络营销、信息技术、运营服务等领域涌现众多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杭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商之都”。
杭州滨江区不足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了30多家上市公司。除阿里外,还有士兰微电子、恒生电子、信雅达等一批国内科技人员创办的上市企业,以及智慧安防国内前三强的海康威视、大华技术、宇视科技。滨江区汇聚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智慧产业的企业。
另外两座入围的非省会城市苏州和厦门也颇为引人关注。
苏州和厦门的都是城市规模不大的著名旅游城市,城市环境优美,区域经济和人文教育基础也都十分不错。过去两地都是传统的外贸型城市,但近几年在外贸出口受阻后,两地正处在加快转型的过程中。厦门岛聚集了一批互联网企业,包括美图秀秀、美亚柏科、咪咕动漫、4399、三五互联、易联众等,其集聚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
当地的一位IT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厦门互联网产业特点与城市特点十分相似,都是“小而美”。厦门即使出不了BAT、小米这样的巨头,但在一些细分领域,仍做得有声有色。厦门的城市环境也挺适合这些互联网企业创业发展。
以省级地区为单位,全国云上的创新效能与资源聚集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四个地区,其消耗的云计算资源、使用的数据规模、交互的网络流量都远高于其他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数据“创新高地“。北京在云计算力、数据规模、云服务投资三方面遥遥领先;广东省的云应用创新与需求十分活跃;浙江省、上海各方面发展相对均衡。另一方面,江苏、山东、福建、四川、河南的创新能力正在迅速崛起,本地大众对云应用的需求旺盛,推动云计算的消耗量不断上升。
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田丰认为,云创“头部地区”遥遥领先“长尾地区”,符合“帕累托法则”。“在阿里云上,头部TOP5省市提供了全国74%的云服务投资,消耗了全国68%的云计算力,拥有了全国81%的大数据量,吸引了全国78%的云创新应用流量,产生了全国45%的云应用需求,而尾部24个省市还未进入云端的DT时代”。
其中,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共集聚了全国2/5的云投资,并提供超过全国1/3的云计算能力、全国1/3的云创新应用,拥有接近全国1/2的大数据量,形成“马太效应”。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