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的概念常用于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比如要生产一部手机,需要分为小料加工、组装、测试、包装等流程,一般情况下,测试段的产能最低,这个“最低”就是整个流程中的瓶颈,也即整个车间的产能决定于测试段的产能,你也可以把这个理论转化成“木桶理论”第一层: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再回到本文要讨论的快递,运行框架也是流水线或者木桶式的,一个快递从广州送往北京,大概也要经历高速公路、市区内、以及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内运输,消费者最终的购物体验指数,常常决定于“最糟糕”的环节。
现在,关于中国快递的吐槽常集中于“最后一公里”的体验,那些,回荡在业界的快递哥传说也多半发生在快递的末端配送。比如,快递哥月入万元,用生命奔波在路上,有人形容“快递哥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城市间”的情景,就好像哪吒踩着风火轮飞来飞去,口里还念念有词:哇呀呀呀呀呀呀,包里的快递就好像***一样,好像稍微停顿就会爆炸。计件工资制常常让快递哥产生幻觉,他们会主动延长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11点,但因身体过于疲惫,以及受限于路况、地图等信息,总量仍无法达到最大化,还出现了“路上猝死”之悲剧;另外,随着电商的流行,一些高校和小区的物品领取点常常排起了长龙,快递哥一边打电话,一边寻找快递,同时,还要守护着自己的领地,人群之中可能突然会出现误领、错领,甚至多领的情况,而这也是消费者客户体验中,最难以接受的事情。
从最后一公里的情况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管理,这些问题在快递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不会非常明显,甚至不能称之为问题,但随着快递业的井喷(从2014年开始,中国快递总量已雄踞世界第一),因管理滞后造成的混乱已日益明显,就比如制造业在产量低、品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自动化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在冲击产能又保持品质的情况下,自动化就成了必须要走的路。或许,要突破中国快递业瓶颈,并不用苛求暴风骤雨般的变革,只需向野蛮的快递业加入一些新鲜的管理,新鲜的工具,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快递末端:用小工具办大事
如前文所述,当快递业务量激增的时候,快递哥常常疲于奔命,但却因身体过于疲惫,总量仍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其实,依托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GPS定位以及地图大数据,智能手机完全可以替快递哥规划出最优的路线图,比如,当快递哥输入目的地之后,相关app会计算出最优的线路,在更高级的算法之下,app可以把日常交通数据作为考量因素,从而帮助快递哥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通高峰期。另外,我们在取快递之时,常常看到快递哥忙着拨电话,找电话,并编辑短信催消费者来取包裹。这种无效的行动浪费了大量时间,甚至容易出错,笔者建议,开发者可以提供一款软件,依靠照相设备获取快递单上的信息,比如消费者姓名、电话、地址等,只需要扫一扫,或者拍摄图片就能自动发送通知短信,快递哥做的动作只是给快递单拍照即可。
显然,以上的app不存在逻辑上的深度,甚至有些开发者已经提出了基本的编程框架,但他们需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做支撑,而且电商平台要提供数据接口,这些技术和数据移交都需要大型的电商和快递公司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避免引发出新的问题。
关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城市中心可以尝试建立“包裹自提点”,当这种自提点足够发达之时,只需要大型的物流货车把货物放到离消费者最近的自提点,消费者则通过一卡通或者其他身份识别,自行获取包裹即可,当然,这需要政策支持以及供应商之于新设备的开发,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只是这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也势必会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现实,正如很多人无法想象自动售货机会成为现实,但现在它们几乎是繁华都市的标准配置。
除了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之外,快递从业人员本身也有待开发的空间,当然,我们不可能再要求快递哥们提高速度或者加大劳动强度,来满足消费者日益高涨的需求,相对的,我们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快递行业中来,让普通人都成为快递员,正如专车app让每一位私家车主都变成了潜在的黑车司机,快递业完全可以效仿这种商业模式。事实上,亚马逊正在开发一款手机应用,通过该应用付费给普通人,让他们帮忙顺路送一下快递。这种模式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能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每一位手机用户都成为了潜在的快递员。当然,悲观主义者已经在2秒钟之内都列出了“人人都是快递员”计划的gating item,比如快递丢失了怎么办?比如快递员把包裹带回家了怎么办?如何管理这些并不专业的快递员呢….诚然,这些都是现实的问题,但办法总会比问题多,当法律、技术、软件、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之时,这些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甚至迎刃而解。
每一款的小工具都致力于改善快递业的瓶颈,但同样面对着问题与挑战,好比工业4.0带给中国制造业春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棘手的升级问题,可我们必须坚定正确的方向,更何况,要解决这些问题,比起搞无人机来说,要简单地多!
无人机,何时能自由飞翔?
小工具,小改善,小进步常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之于快递从业人员总觉得不是太过瘾,他们估计做梦都在碎碎:无人机,何时能自由飞翔呢?
在大量的革命性解决方案之中,笔者认为,无人机可能是最靠谱的方案了,和我有相同观点的人,包括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以及国内快递巨头顺丰快递,否则,他们不会花重金打造专属的无人机,并同监管单位据理力争,要求无人机能尽早自由飞翔。在持续的测试下,亚马逊的无人机已经颇具雏形,能有效解决紧急快递和偏远地区的业务需求,而且,通过不断地优化,亚马逊已经通过无人机配,把送快件成本降低到了1美元/件,只是原来成本的50%,甚至更少;顺丰是国内首家纰漏无人机计划的快递巨头,他们正通过实验,大量收集飞行数据,调试系统,布局整体运营,但因中国特殊的国情,顺丰更愿意在山区、大型湖泊等地使用无人机,毕竟,中国的城市实在太拥挤。
可以说,无人机的技术问题正慢慢被肢解,要是能解决“雾霾天气下,也能精准飞行”的问题就完美了,但政策上的坚冰仍然存在,有关部门认为无人机会加重恐怖袭击的威胁,帮助本拉登们更方面地投掷小型炸弹;无人机飞行起来很拉风,很帅,但随时有可能坠落,砸伤地面的人群,而且它们会撞伤小鸟等动物。总之,无人机要想大规模商用,实在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涉及到技术、制度和人性。好消息是,快递业的瓶颈以及连续精彩的实验,正让有关部门加速出台相关监管标准,美国一些机构甚至已经允许小型的无人机低空运行。相信随着技术完善、制度的健全,无人机势必会成为突破快递瓶颈的核心力量。(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并注明出处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