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后会无期》里,王珞丹有过这么一句面无表情的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将场景换到很多以创业为主题的会议上,放眼望去,你可以看到如同山丘一般的人头攒动,他们有人仰望台上认真学习前辈不吝分享的创业心法,有人低头仔细品读手机里阅读数轻易超过十万的《你不得不关注的十个商业趋势》,对于这些充满热情而又不失机智的年轻面孔,我们可以用同样面无表情的旁白来做出说明:“复制过很多成功经验,却从来没有粘贴成功”。
所谓“互联网思维”、“颠覆式创新”之所以在中国——而非领军科技行业的美国——受到宗教式的顶礼膜拜,我见过洞若观火却也刻薄一句评论:
“其实还是迎合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老毛病:浮躁、短视、取巧,总想着找绝招、秘诀、捷径,一招致敌、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承认那些苦功夫、笨功夫和慢功夫。”
就在刚刚过去的上个周末,一款名为足记的拍照社交应用突然成为了又一个刷爆朋友圈的现象级产品,十天不到的时间,它在App Store的排名从Top 1000开外蹿升到了免费分类全榜第1,堪称奇迹。
用足记的创始人杨柳的话来说,她自己也无法回答那些来自行业里的热切疑问——当然,这并不妨碍知乎上及时出现了足记为什么这么火的提问,以及大量帮助足记总结成功经验的热心群众——因为足记的意外走红并不是一个计划内的结果,它更像是蝴蝶和风暴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杨柳坦言她预测不了风暴,但是关于那只由她亲手放出的蝴蝶的历史,倒是可以知无不言。
苟活
一个月前,足记发布2.1.4版本,加入了横向宽屏拍摄、滤镜优化效果、添加中英字幕等功能,正是这次更新,让足记的玩法跨越小众,进入大众视野。
“版本迭代之后,我们的用户量开始小规模增长,这些增长让足记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到新的用户,直到在某个关键时刻触发病毒效应”,杨柳认为,来自用户的大面积UGC是脱离结果之外的最大惊喜。
* Christopher Moloney的摄影作品之一
足记这款App的创意,源自加拿大摄影师Christopher Moloney,身为资深影迷,Christopher Moloney热衷于将自己的旅行地点安排在著名电影的经典场景之处,比如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里曾经驻足的珠宝橱窗,或是让·雷诺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居住过的纽约街巷,Christopher Moloney将这些场景的实拍照片与电影剧照透视重叠在一起,画面感极强,亦为他在网络上吸引了大批拥趸。
杨柳正是Christopher Moloney的粉丝之一,足记的诞生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用户都能够体验Christopher Moloney的玩法,带着足记完成的旅行记录,便成为一本电影圣经。
但是显然,足记此时的目标受众相当的窄——他/她既要热爱且有能力旅行,又要对电影有着足够的认识和追求——接近半年的时间过去,足记的用户总量不过五位数,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称得上及格的分数。
曾有投资人评价初期的足记,称这款产品“把影视和旅游文化做了跨行业整合,针对的受众群体相对高端,但这两个交叉的行业全的用户基数小,获取首批种子用户的难度大……很容易被淹没,建议换个方向,创业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创业者常将不忘初心挂在嘴上,但是知易行难,你会遇到无法想像的压力和阻碍,投资人也会质疑你的市场够不够大,创始人这个时候也会陷入有没有勇气坚持下去的犹豫”,显然,杨柳虽将足记走红称为偶然,但是偶然的背后,亦有着不为人知的必然。
问题既然出在产品身上,那就继续从产品着手,使它变得更加亲切、适用。
脱胎
足记团队的思路,是让产品摆脱碎片化的场景层次,向用户提供向外分享的刚性理由。
“中国没有扛鼎的拍照社交产品,因为所有人都在模仿Instagram,但是你的社交关系很难在产品里面建立起来,因为微信重构并垄断了这一层,所以你做得越轻、信息含量越少,留住用户的能力就越弱”,所以足记团队给产品动刀,就是要做彻底的差异化,“忘掉Instagram。”
(另外,曾有抽样调研数据显示,美国用户习惯直接使用Instagram等应用程序进行拍照行为,而中国用户则习惯使用手机默认相机拍照,将图片保存到相册后再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这个习惯的区别,或许有助于理解足记的变化。)
杨柳说:“拍照是为了记录,而记录是为了回忆,而人的回忆本来就是以电影化的形式一帧一帧的呈现的”,所以足记的产品功能,就从“前往电影的经典一幕朝圣”进化到了“每张照片都可以成为经典一幕”,在拍照这个行为之后,足记为用户提供了电影宽屏的尺寸比例、电影字幕的文案样式、电影胶片的色彩风格,进而最终完成了将照片赋予戏剧化的作用,即“大片模式”(如头图)功能。
门槛骤降,故而门庭若市。
马化腾曾在谈及微信商业化时说用户自主创造的玩法(比如自媒体)远超微信团队的想象,所以微信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做好底层设施,将上层的模式交给接入方来完成。这种期望,几乎是所有平台型产品的终极愿景——尽管似乎现在无论是资本亦或媒体都对“平台”这种说法有些审美疲劳——而足记赖以走红的跳板,就是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杨柳在听闻有用户使用足记的“大片模式”创造“日式冷笑话吐槽”式的图片作品时也很惊讶,从这个角度来看,好的产品会由用户自然赋予故事,而不是需要由创业团队越俎代庖的思考如何向市场编造一个催人泪下或争议剧烈的故事。
足记目前的整个团队只有8人,突如其来的用户爆炸——已经突破百万大关——让他们几乎都在焦头烂额的应对服务器负载压力,甚至影响到了下一版本的开发进度,这种幸福之外的窘境,仍然需要依靠新的融资来解决。
余生
拍照类应用的确相对容易受事件性的影响而受到热捧,与足记的情况相仿,腾讯出品的天天P图曾因“全民Cos武媚娘”活动登顶App Store,魔漫相机和黄油相机也都同样有过烜赫一时的经历,只是会不会“过把瘾就死”,才是考验创业者心态的关键。
* App Store免费榜中足记最近一周的表现
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是因为成绩来得太过容易的缘故,杨柳有种“尽人事、听天命”的超脱,虽也担忧,但不看重,因为对于现象级产品而言,留存率相比用户量要重要得多。
至于足记的未来,杨柳讲了三个策略:
1、刷爆朋友圈后,要渐离朋友圈:微信朋友圈很重要,但那里不是社交产品的天堂,在输出内容之后,需要注意回收用户。2013年以来,许多昙花一现的产品都因过于依赖微信朋友圈而丧失内在的造血能力。除此之外,足记产品本身还有很强的LBS属性,这些都需要通过围住用户来开发对应价值;
2、保持帐号与帐号之间的平等:足记在运营上没有和许多同类应用一样去发掘和鼓励大号的产生,因为正常的社交是一个均衡、去中心化的过程,高山流水不如细水长流。同时,足记也奉行全员客服的原则,以让用户感知得到的方式响应需求乃至责骂;
3、保持纯粹:“大片模式”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尖叫切口,但足记需要保持的是它在生活文化和电影艺术之间的嫁接,以及忠于核心用户的纯粹意识,“偏离自己的兴趣,是最可怕的”。而在文艺这个市场里,很多时候品味才是最大的竞争力,用户对于产品的选择,通常取决于感性和气质。足记的长处,或许就在于它是由一群文艺青年做给另一群文艺青年的产品,基因相对匹配,也能够准确传递产品诉求。
瞻望
能够从近百款拍照应用里面脱颖而出,足记团队已经自称“此生无憾”,然而树大招风,来自外部的竞争冲击也是足记必须面对的情势。
以其竞品相机360(Camera360)为例,大概是由于受App开发及审核的时间成本所限,其索性抢先在微信公众帐号里新开设了一个“电影照片”的功能,通过Html 5的方式实现了相似功能,争夺用户的认知。
无论如何,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