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中国式微博是一株什么花

  “Twitter会是下一个大事件!”大概一年半以前,我这么说过。当然不是在媒体上高声呐喊,而是几个朋友间瞎聊。而最近,微博又一次成了大事件,随着搜狐、腾讯、网易等跟随新浪,开始大张旗鼓地推广微博,这个新工具一时间又成了媒体新宠。不过,这个所谓的微博,从来不是什么新东西。而围绕它的价值争论,也从未停歇。

  即便到今天,我依然认为,在剪去最锋利的爪牙之后,微博只能是精英的玩具。新浪微博的成功,在于它在启动阶段就瞄准了核心人群──名人和媒体人。这些人最爱秀,最爱说。而微博最初是他们的游戏,最终可能也只是他们的游戏。

  门户们之所以盯上微博,美其名曰“跟随创新”。简单说,就是等那些愣头青的创业者趟到新领域去,一旦有钱景,大公司就跟进收割。以博客为例,最早有Blogbus、Blogcn、博客中国等等,而最后只剩下新浪博客、搜狐博客……。这些门户巨头,都想着重复历史:社交网络已经有校内、开心、人人、51……了,微博已经有饭否、叽歪……了。一旦时机成熟,大鳄们就会出手。目前看来,更有钱景的应该是SNS。但这个领域,显然不是跟随创新策略能够奏效的。而微博模式,其商业价值尚待挖掘,但政治风险却不可小视。

  对于SNS和微博,中国人最关心的,莫过于商业模式和盈利空间;而美国人则更热衷于探究其中的社会含义。(以下我将错就错把Twitter等同于微博吧,反正我们已经覆水难收地把blog翻译成了博客)

  10月初,畅销书《引爆点》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小变化:为什么革命不会被‘推’出来。”(Small Change: Why The Revolution Will Not Be Tweeted)在他看来,Twitter和Facebook式的行动主义,在提升参与率方面可谓卓有成效,但这是以弱化参与动机为代价的。格拉德威尔以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做对比,分析了社交网络事件的脆弱性。在他看来,真正的行动主义是以层级权力为导向,建立在亲密友谊与共享体验的基础上的,而不可能来自“弱连接”与“横向”关联,而后两者正是Facebook的“好友”与Twitter上的“关注”关系的典型特征。换句话说,在网上发发牢骚、顶一下、推一下某件公益事业很容易,而真要落到现实中的行动,则困难许多。

  这篇文章相当于给科技乐观主义者浇了一盆冷水,很快就激起了后者的反击。Twitter的共同创始人兼创意总监Biz Stone就在Atlantic杂志上撰文回应。这派人坚信,Twitter等社交工具,在伊朗大选等政治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帮助草根势力突破了当局的信息屏蔽。

  这种乐观主义,也感染了许多中国人。最近发生的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就展现了微博的力量。有人认为,宜黄事件是近代中国传播史的标志性的事件。在这惨剧中,民众付出了生命,但却通过微博这一新科技得到惨胜。博主笑蜀说,“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微博真有那么神奇吗?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等网络术语,在微博不曾存在的年代,一样广为传播,网络舆论一样若有若无地改变了事件进程。

  微博,简单理解,似乎是微型博客。但Twitter模式最重大的创新,并不是把博客变成140字的短文,而是相互推送的信息流(feed)。换句话说,一篇博客写完后,并不会自动呈现在其他人眼前;而微博写完后,则会自动推送到所有关注者自身的页面。这种特性,最适合时事新闻的发布和传播。

  记得两年前最初接触Twitter时,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你很难定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通信工具。它可以是自恋者的自言自语(个人日记),也可以是一对一的聊天(即时通讯),还可以是三五熟人的相互调侃(论坛),甚至可以发展成一对多的新闻群发(广播电视)。我潜意识里认定,这是一个核武器,长期沉默,而一旦爆发,则是星火燎原的大规模杀伤武器。

  一年多过去了,人们看到了饭否的关闭、新浪微博的兴起、各大巨头纷纷卡位。而在幕后,又发生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政策博弈和商业考量呢?

  都市快报宋有财总结过“微博的一天”,颇为反讽地描绘了中国微博的今日形态:6点到9点,地产大鳄、过气名人们开始早锻炼,对花鸟鱼虫抒情。9点到10点,白领们到办公室,开机互道早安,打情骂俏。10点到13点,白领们一边吃饭一边打情骂俏。15点到18点,海量粉丝上线抢沙发。大鳄们开始报道商务行程。媒体开始发布官方小道消息。文艺工作者开始思索人生。18点到23点,晚宴和应酬时间。肥皂剧时间。全体解散。23点之后,白领洗洗睡前上线互道晚安,潮人们陆续回家晒艳遇……

  而Twitter的推友们,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那是真正刺激的新闻源和言论池。所以,像微博这种新工具,就像橡皮泥,你想怎么捏,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对比Twitter和中国式微博,我不由得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在政治和商业的强力扭曲下,中国式微博之花,能长成什么样呢?

  本文作者黄锫坚,中信出版社新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清华大学中文学士、科技哲学硕士。曾在《财经》、《经济观察报》、《东方企业家》和搜狐网等媒体工作,有10年财经和科技报导经验。译有《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信息烟尘》和《大冲突》等。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时间: 2024-09-17 14:26:40

华尔街日报:中国式微博是一株什么花的相关文章

中国式微博的未来在哪?

网页制作Webjx文章简介:解剖麻雀之心:微博的信息呈现格式. 前言:回到七嘴八舌的原始社会 所谓沟通,就是人们忙着做两件简单事:听别人说什么:自己该说什么. 有一种沟通,主席台上某个发言人拿着扩音器讲话,身为听众只能在台下窃窃私语,这个叫门户:有一种沟通,大家都可以轮流上讲台上拿着扩音器说话,并且邀请台下的观众评论,这个叫论坛:有一种沟通,大家都回到自己家说话,张贴标语,然后可以任意的去别人家拜访和聆听,这个叫日志,也叫Blog:还有一种沟通,大家围坐在一起,你可以选择收听那些你感兴趣的人,物

中国式微博成门户标配

(记者 张黎明)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上的人气超过了黄健翔和李冰冰等明星,创造了"一呼百万应"的盛况,这也证明微博这种新生的互联网服务已开始量产各类 意见领袖,而不仅仅是推崇明星. 微博客正在流行.有一个相关的比喻这样调侃道,"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个亿,你就是中央电视台了. " 实际上,自今年2月以来,

“心湖观乐”的微博里装满了“花语”和买花人的心情故事

前日下午,滨江某小区,美女店主小艺带着刚刚从冷库里取出的鲜花和一个精心挑选的花瓶匆匆赶回家中,开始忙碌起最新的一份鲜花订单. "一位男生订花,送好朋友,祝贺她诞下小龙女.花材是绣球.芍药.郁金香.银莲.豌豆花.翠珠花.沙巴." 花材是从荷兰空运来的,剪枝插瓶,搭配上绿色方形略带折旧质感的陶罐瓶子,在花店主人小艺的巧手搭配下,半个多小时就搞定了.插花.送花,完了再发一条写满祝福"花语"的微博每卖一束花,小艺都会这样做. 事实上,"心湖观乐"的微博里

语音微博,路在何方?

2011年微博竞争依然激烈,各大微博都在搞自己的特色,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网民参加.其中新浪微博就推出了"语音微博"这种新颖模式. 首先尝鲜的还是名人.王菲12日在自己的微博里连发几条语音微博,结果由于电话不像电脑里面打字那样,有让你确定.修改的机会,话没说完自动就发出去了.感觉无趣,就停止发语音微博. 就语音微博这个点子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我为他的发展感到担忧,担忧如下: 背道而驰 为什么微博会火,很大程度是由于现在网民们追逐快餐文化的结果.所以没有那么多人爱写长篇大论的博客了,都

解剖微博:解析微博的信息呈现格式

都云人言可微,哪怕微言耸听!大小门户齐上阵,且看沙场秋点兵.–定场诗一首 前言:回到七嘴八舌的原始社会 所谓沟通,就是人们忙着做两件简单事:听别人说什么:自己该说什么. 有一种沟通,主席台上某个发言人拿着扩音器讲话,身为听众只能在台下窃窃私语,这个叫门户:有一种沟通,大家都可以轮流上讲台上拿着扩音器说话,并且邀请台下的观众评论,这个叫论坛:有一种沟通,大家都回到自己家说话,张贴标语,然后可以任意的去别人家拜访和聆听,这个叫日志,也叫Blog:还有一种沟通,大家围坐在一起,你可以选择收听那些你感兴

开心网程炳皓反思:微博兴起非开心网“降温”根源

创业是艰难跋涉之旅,如能提前预知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陷阱和岔路,成功概率更高.因此,相比那些包装得近乎完美成功典范,创业者更渴求从与己类似创业困境和教训中获得镜鉴. <教训>是 腾讯科技在下半年推出的深度报道栏目.内容囊括近年内互联网最为知名的创业公司.故事和人物,讲述互联网创业者真实经历的 弯路与挫折,及由此而来经验与反思. 但请注意,<教训>系列故事的主角可能是一时走过弯路,但不少人已走出阴影,重新上路,甚至开创出业界公认成功的事业. 我们在做的,是从多重角度进行思辩和复盘,基于

社交网站渐显颓态 微博恐步其后尘

相关报道:社交网站"360圈"宣布关闭 SNS网站敲响警钟 消息称AOL接近私募股权机构出售社交网站Bebo 游戏玩家集体出逃 国内社交网站发展遭遇迷途 中国式微博成门户标配:社交网站流量下滑 社交网站Ning裁员40% 取消广告赞助免费服务 社交网站Bebo衰亡揭秘:缺乏创新失去发展方向 面对风险投资的逐渐疏远,SNS未来还能走多远?会不会像当年风靡一时的博客模式一样,在昙花一现后便开始凋零? 国内SNS网站陷入集体低迷,大量中小网站正处于倒闭或者倒闭的边缘.上周,创立三年的社交网站

新浪的触顶腾讯的逆袭 国内的微博之战

近两年,国内的微博市场的竞争可谓激烈异常,整个2011年,一直有人说"新浪微博不行了""新浪微博滑坡了".狼来了喊了一整年,到年末似乎声音越来越大,这倒不是什么大灾变,有可能仅仅是轻微的触顶回弹,甚至只是上升速度放缓而已. 对淡出新浪微博的用户做了几个小样本访谈,原因很雷同,都对公共话题感到麻木,又厌倦了大路货转发.看上去,似乎正印证了"社交才是微博的出路""腾讯微博才是最后的赢家",我可不这么想.我访谈的用户在新浪微博也有自

微博看世界

一场针对西南大旱的赈灾义演正在组织中,与以往不同的是,它的发起和组织"场地"是微博. 此前,全国两会中,微博已显身手:被认为是期间参政议政最火热的"媒体".微博也因此而广为国人知. 这一2006年诞生于美国的信息技术,去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燎原,借助两会,终呈"爆发"之势. 满足人的传播和被关注的欲望,加上易操作的特点,微博的速度和力量迅速呈现.而当以微小的视角看世界,给我们带来什么?微博会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吗?微博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