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择邻是每位母亲都熟悉的教子素材。孟母择邻来自汉代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后来这个故事编入《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以此赞赏圣人成长的道路——但稍懂得孔孟成长经历的人都知道,孔子和孟子的经历是差不多的,都是3岁丧父,母仪教诲。
从孟子的第一个居处来看,正是孔子在父亲去世后居住的环境,当时,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抱着年幼的他搬出孔门,移居贫贱者的聚居区“阙里”,这是个包括祭祀、脚夫等五行八作俱全的杂居之所。正是在这里,孔子学着大人祭天祭祖,“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母亲教导下,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的本领,故孔子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也曾做过丧礼上为死者执绋吹打的吹鼓手,逐渐学会主持丧礼。先秦将执办丧礼的司仪称为傧相。傧相在《周礼》中称为“胥”。“胥”又作“需”,“需”“儒”相通。正是这种环境滋生了孔子的少年理想,向着儒家学说励志勤学。
再看孟母第二次搬家到闹市区,孟子“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且莫说孟子并非商贾,即便是,与学习儒家经典也不是冲突的。子贡就是卫国商人,后来成为孔门贤人。往近的说,沈阳五爱市场是国际上出名的商业基地,但择校到七中去的学生源源不断,这似乎与孟母的主张相悖。
孟母最后安居之处,似乎重复着孔子的童年兴趣,而与国子之学“礼坏乐崩”大相径庭。
看来,孟子成才与孟母择邻似乎关系不大。而按照孟母择邻的逻辑,范仲淹应成为僧侣——他从小就在醴泉寺寄宿读书。
话说回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如今已是大数据时代,“云”(网络)所引发的">教育革命已悄然到来,锋芒所向,直接针对工业文明时代的传统教育。传统学校映射的是机器批量生产模式:固定学制、班级、秧田式的课桌椅、统一的教材、按课表编排的教学进程、铃声、教师评语、考试选拔(淘汰)制。而如今的教育将强调个性化教育,使择校得不偿失。
——少把精力搭在路上,为了走更远的路。
大数据背景下的学习解放了人们原有的天分,使原本处于基因状态的学习能力,在云计算的生境下生长出来。越来越少的课堂,越来越多的云资源;越来越少的讲授,越来越多的交互……云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习可以在任何场合发生。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个性化学习,标准化的学习内容由学习者自组织学习取而代之,学校和教育者更多是关注学习者个性化培养,教学由知识灌输转变为启发助学。
——少在班级和年部攀比,为了登攀更高的山峰。
学习是由他组织到自组织的行为,但作为由学习决定的学校教育全然成为他组织行为,将学习者引向囧途。比尔·盖茨曾预言,在21世纪,“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这些内容比任何单一的学校都要强。无论公众接受的教育程度如何,都应对互联网的各种资源加以利用。”
——少对学校有更多的依赖,为了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
几千年来,教育者试图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所做的工作是:将提炼过的教师的思维逻辑或者书本的思维逻辑连同知识容量一起拷贝到学生的大脑中。这种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只能保证濡化,即代际的文化传承,而丢弃了涵化,即横向的交流。而在云计算的今天,教育的真谛不是技术方法的教化,而是对学习者的支持与服务。而云服务乃是学习的最大资源。
在大数据推动下,教育更加个性化和向更高层次发展,其全部奥秘只不过是学习、教学、教育、学生、教师、学校等概念的重构而已。就是说,当父母的要在大数据面前反思自己,将择校变成择教,稳妥地引领孩子多种能力和智慧的发展,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