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bluetooth编程(三)HCI层编程

 

1. HCI层协议概述:

HCI提供一套统一的方法来访问Bluetooth底层。如图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HCI)  就是用来沟通Host和Module。Host通常就是PC, Module则是以各种物理连接形式(USB,serial,pc-card等)连接到PC上的bluetooth Dongle。

在Host这一端:application,SDP,L2cap等协议都是软件形式提出的(Bluez中是以kernel层程序)。在Module这一端:Link Manager, BB, 等协议都是硬件中firmware提供的。

而HCI则比较特殊,它一部分在软件中实现,用来给上层协议和程序提供访问接口(Bluez中,hci.c hci_usb.c,hci_sock.c等).另一部分也是在Firmware中实现,用来将软件部分的指令等用底层协议明白的方式传递给底层。

 

居于PC的上层程序与协议和居于Modules的下层协议之间通过HCI沟通,有4种不同形式的传输:Commands, Event, ACL Data, SCO/eSCO Data。

 

1.1. HCI Command:

HCI Command是Host向Modules发送命令的一种方式。HCI Command Packet结构如下:

OpCode用来唯一标识HCI Command.它由2部分组成,10bit的Opcode Command. 6bit的Opcode Group。

 

1.1.1: OpCode Group:

Linux Kernel(BlueZ)中,~/include/net/bluetooth/hci.h中定义了OpCode Group。

#define OGF_LINK_CTL 0x01

#define OGF_LINK_POLICY 0x02  

#define OGF_HOST_CTL 0x03

#define OGF_INFO_PARAM 0x04

#define OGF_STATUS_PARAM 0x05

它们代表了不同的Command Group:

 

OGF_LINK_CTL: Link control,这个Command Group中的Command允许Host控制与其它bluetooth device 的连接。

OGF_LINK_POLICY :Link Policy。这个Command Group中的Command允许调整Link Manager control.

OGF_HOST_CTL: Control and Baseband.

 

1.1.2: Opcode Command: 

用来在同一个Group内唯一识别Command。~/include/net/bluetooth/hci.h中定义。

 

 

1.2: HCI Event:

Modules向Host发送一些信息,使用HCI Event。Event Packet结构如下:

HCI Event分3种:Command complete Event, Command States Event,Command Subsequently Completend.

Command complete Event: 如果Host发送的Command可以立刻有结果,则会发送此类Event。也就是说,如果发送的Command只与本地Modules有关,不与remote设备打交道,则使用Command complete Event。例如:HCI_Read_Buffer_Size.

Command States Event:如果Host发送的Command不能立刻得知结果,则发送此类Event。Host发送的Command执行要与Remote设备打交道,则必然无法立刻得知结果,所以会发送Command States Event.例如:

HCI Connect。

Command Subsequently Completend:Command延后完成Event。例如:连接已建立。

 

下图是一个Command-Event例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Host发送的Command是与Remote device有关的,则会先发送Command States Event 。等动作真正完成了,再发送Command Subsequently Completend。

 

HCI ACL与SCO数据,这里就不多讲了。只需要明白,l2cap数据是通过ACL数据传输给remote device的。

下图很明白的展示了l2cap数据如何一步一步转化为USB数据并传递给底层协议的。

很明显,一个l2cap包会按照规则先切割为多个HCI数据包。HCI数据包再通过HCI-usb这一层传递给USB设备。每个包又通过USB driver发送到底层。

 

 

2. HCI protocol的实现:

(稍后添加)

 

 

3. HCI 层的编程:

正如上一节所说,HCI是沟通上层协议以及程序与底层硬件协议的通道。所以,通过HCI发送的Command都是上层协议或者应用程序发送给Bluetooth Dongle的。它命令Bluetooth Dongle(或其中的硬件协议)去做什么何种动作。

 

3.0:得到Host上插入Dongle数目以及Dongle信息:

我们先复习一下socket的概念:

使用函数socket()建立一个Socket,就如同你有一部电话.bind()则是把这个电话和某个电话号码(网络地址)对应起来。

类似的,我们可以把Host理解为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有多部电话(Dongle)。

当使用socket() 打开一个HCI protocol的socket,表明得到这个房间的句柄。HOST可能会有多个Dongle。换句话说,这个房间可以有多个电话号码。所以HCI会提供一套指令去得到这些Dongle。

 

 

// 0. 分配一个空间给 hci_dev_list_req。这里面将放所有Dongle信息。

struct hci_dev_list_req *dl;
struct hci_dev_req *dr;

struct hci_dev_info di;

int i;

 

 if (!(dl = malloc(HCI_MAX_DEV * sizeof(struct hci_dev_req) + sizeof(uint16_t)))) {
  perror("Can't allocate memory");
  exit(1);
 }
 dl->dev_num = HCI_MAX_DEV;
 dr = dl->dev_req;

 

 

//1. 打开一个HCI socket.此socket相当于一个房间。

if ((ctl = socket(AF_BLUETOOTH, SOCK_RAW, BTPROTO_HCI)) < 0) {
  perror("Can't open HCI socket.");
  exit(1);
 }

 

// 2. 使用HCIGETDEVLIST,得到所有dongle的Device ID。存放在dl中。  

 if (ioctl(ctl, HCIGETDEVLIST, (void *) dl) < 0) {
  perror("Can't get device list");
  exit(1);
 }

 

// 3 使用HCIGETDEVINFO,得到对应Device ID的Dongle信息。

di.dev_id = (dr+i)->dev_id;
ioctl(ctl, HCIGETDEVINFO, (void *) &di);

 

这样就能得到所有Dongle信息。

struct hci_dev_info {
 uint16_t dev_id;   //dongle Device ID
 char     name[8];  //Dongle name

 bdaddr_t bdaddr;   //Dongle bdaddr

 uint32_t flags;    //Dongle Flags:如:UP,RUNING,Down等。
 uint8_t  type;   //Dongle连接方式:如USB,PC Card,UART,RS232等。

 uint8_t  features[8];

 uint32_t pkt_type;
 uint32_t link_policy;
 uint32_t link_mode;

 uint16_t acl_mtu;
 uint16_t acl_pkts;
 uint16_t sco_mtu;
 uint16_t sco_pkts;

 struct   hci_dev_stats stat;  //此Dongle的数据信息,如发送多少个ACL Packet,正确多少,错误多少,等等。
};

 

3.0.1: UP和Down Bluetooth Dongle:

ioctl(ctl, HCIDEVUP, hdev)

ioctl(ctl, HCIDEVDOWN, hdev)

ctl:为使用socket(AF_BLUETOOTH, SOCK_RAW, BTPROTO_HCI)打开的Socket.

hdev: Dongle Device ID.(所以上面的Socket不需要bind,因为这边指定了)

 

 

 

 

 

3.1 BlueZ提供的HCI编程接口一(针对本地Dongle的API系列):

3.1。1 打开一个HCI Socket---int hci_open_dev(int dev_id):

这个function用来打开一个HCI Socket。它首先打开一个HCI protocol的Socket(房间),并将此Socket与device ID=参数dev_id的Dongle绑定起来。只有bind后,它才将Socket句柄与Dongle对应起来。

注意,所有的HCI Command发送之前,都需要使用
hci_open_dev
打开并绑定。

 

3.1.2: 关闭一个HCI Socket:

int hci_close_dev(int dd) //简单的关闭使用hci_open_dev打开的Socket。

 

3.1.3: 向HCI Socket(对应一个Dongle)发送 request:

int hci_send_req(int dd, struct hci_request *r, int to)

BlueZ提供这个function非常有用,它可以实现一切Host向Modules发送Command的功能。

参数1:HCI Socket。

参数2:Command内容。

参数3:以milliseconds为单位的timeout.

下面详细解释此function和用法:

当应用程序需要向Dongle(对应为一个bind后的Socket)发送Command时,调用此function.

其中,参数一dd对应一个使用hci_open_dev()打开的Socket(Dongle)。

参数三to则为等待Dongle执行并回复命令结果的timeout.以毫秒为单位。

参数二hci_request * r 最为重要,首先看它的结构:

struct hci_request {
 uint16_t ogf;    //Opcode Group
 uint16_t ocf;    //Opcode Command
 int      event;  //此Command产生的Event类型。
 void     *cparam; //Command 参数
 int      clen;    //Command参数长度
 void     *rparam;  //Response 参数
 int      rlen;    //Response 参数长度
};

ogf,ocf不用多说,对应前面的图就明白这是Group Code和Command Code。这两项先确定下来,然后可以查HCI Spec。察看输入参数(cparam)以及输出参数(rparam)含义。至于他们的结构以及参数长度,则在~/include/net/bluetooth/hci.h中有定义。

至于event.如果设置,它会被setsockopt设置于Socket。

 

例1:得到某个连接的Policy Setting.

HCI Spec以及~/include/net/bluetooth/hci.h中均可看到,OGF=OGF_LINK_POLICY(0x02). OCF=OCF_READ_LINK_POLICY(0x0C).

因为这个Command用来读取某个ACL连接的Policy Setting。所以输入参数即为此连接Handle.

返回参数则包含3部分,status(Command是否顺利执行), handle(连接Handle)。 policy(得到的policy值)

这就又引入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得到某个ACL连接的Handle。

可以使用ioctl HCIGETCONNINFO得到ACL 连接Handle。

ioctl(dd, HCIGETCONNINFO, (unsigned long) cr);

Connect_handle = htobs(cr->conn_info->handle);

 

所以完整的过程如下:

 

struct hci_request HCI_Request;
 read_link_policy_cp Command_Param;
 read_link_policy_rp Response_Param;

// 1.得到ACL Connect Handle

if (ioctl(dd, HCIGETCONNINFO, (unsigned long) cr) < 0) 
 {  
  return -1;
 }
 Connect_handle = htobs(cr->conn_info->handle);

 

memset(&HCI_Request, 0, sizeof(HCI_Request));
 memset(&Command_Param, 0 , sizeof(Command_Param));
 memset(&Response_Param, 0 , sizeof(Response_Param));

 

// 2.填写Command输入参数
 Command_Param.handle = Connect_handle;

 

 

HCI_Request.ogf = OGF_LINK_POLICY;  //Command组ID
 HCI_Request.ocf = OCF_READ_LINK_POLICY; //Command ID
 HCI_Request.cparam = &Command_Param;
 HCI_Request.clen = READ_LINK_POLICY_CP_SIZE;
 HCI_Request.rparam = &Response_Param;
 HCI_Request.rlen = READ_LINK_POLICY_RP_SIZE;

 

if (hci_send_req(dd, &HCI_Request, to) < 0)
 {
  perror("\nhci_send_req()");
  return -1;
 }

//如果返回值状态不对

 if (Response_Param.status) {
  return -1;
 }
 

//得到当前policy
 *policy = Response_Param.policy;

 

 

3.1.4:几个更基础的function:

static inline void bacpy(bdaddr_t *dst, const bdaddr_t *src) //bdaddr copy

static inline int bacmp(const bdaddr_t *ba1, const bdaddr_t *ba2)//bdaddr 比较

 

 

3.1.5: 得到指定Dongle BDAddr:

int hci_read_bd_addr(int dd, bdaddr_t *bdaddr, int to);

参数1:HCI Socket,使用hci_open_dev()打开的Socket(Dongle)。

参数2:输出参数,其中会放置bdaddr.

参数3:以milliseconds为单位的timeout.

 

 

 

3.1.6: 读写Dongle Name:

int hci_read_local_name(int dd, int len, char *name, int to)

int hci_write_local_name(int dd, const char *name, int to)

参数1:HCI Socket,使用hci_open_dev()打开的Socket(Dongle)。

参数2:读取或设置Name。

参数3:以milliseconds为单位的timeout.

注意:这里的Name与IOCTL HCIGETDEVINFO 得到hci_dev_info中的name不同。

 

3.1.7:得到HCI Version:

int hci_read_local_version(int dd, struct hci_version *ver, int to)

 

 

3.1.8:得到已经UP的Dongle BDaddr:

int hci_devba(int dev_id, bdaddr_t *bdaddr);

dev_id: Dongle Device ID.

bdaddr:输出参数,指定Dongle如果UP, 则放置其BDAddr。

 

3.1.9: 得到Dongle Info:

int hci_devinfo(int dev_id, struct hci_dev_info *di)

dev_id: Dongle Device ID.

di: 此Dongle信息。

出错返回 -1。

注意,这个Function的做法与3.0的方法完全一致。

 

3.1.10:从hciX中得到X:

int hci_devid(const char *str)

str: 类似 hci0这样的字串。

如果hciX对应的Device ID(X)是现实存在且UP。则返回此设备Device ID。 

 

3.1.11:得到BDADDR不等于参数bdaddr的Dongle Device ID:

int hci_get_route(bdaddr_t *bdaddr)

查找Dongle,发现Dongle Bdaddr不等于参数bdaddr的第一个Dongle,则返回此Dongle Device ID。

所以,如果: int hci_get_route(NULL),则得到第一个可用的Dongle Device ID。

 

 

3.1.12: 将BDADDR转换为字符串:

int ba2str(const bdaddr_t *ba, char *str)

 

3.1.13: 将自串转换为BDADDR:

int str2ba(const char *str, bdaddr_t *ba)

 

 

3.2 BlueZ提供的HCI编程接口二(针对Remote Device的API系列):

3.2.1  inquiry 远程Bluetooth Device:

int hci_inquiry(int dev_id, int len, int nrsp, const uint8_t *lap, inquiry_info **ii, long flags)

hci_inquiry()用来命令指定的Dongle去搜索周围所有bluetooth device.并将搜索到的Bluetooth Device bdaddr 传递回来。

参数1:dev_id:指定Dongle Device ID。如果此值小于0,则会使用第一个可用的Dongle。

参数2:len: 此次inquiry的时间长度(每增加1,则增加1.25秒时间)

参数3:nrsp:此次搜索最大搜索数量,如果给0。则此值会取255。

参数4:lap:BDADDR中LAP部分,Inquiry时这块值缺省为0X9E8B33.通常使用NULL。则自动设置。

参数5:ii:存放搜索到Bluetooth Device的地方。给一个存放inquiry_info指针的地址,它会自动分配空间。并把那个空间头地址放到其中。

参数6:flags:搜索flags.使用IREQ_CACHE_FLUSH,则会真正重新inquiry。否则可能会传回上次的结果。

 

返回值是这次Inquiry到的Bluetooth Device 数目。

 

注意:如果*ii不是自己分配的,而是让hci_inquiry()自己分配的,则需要调用bt_free()来帮它释放空间。

 

 

3.2.2:得到指定BDAddr的reomte device Name:

int hci_read_remote_name(int dd, const bdaddr_t *bdaddr, int len, char *name, int to)

参数1:使用hci_open_dev()打开的Socket。

参数2:对方BDAddr.

参数3:name 长度。

参数4:(out)放置name的位置。

参数5:等待时间。

 

3.2.3: 读取连接的信号强度:

int hci_read_rssi(int dd, uint16_t handle, int8_t *rssi, int to)

注意,所有对连接的操作,都会有一个参数,handle.这个参数是连接的Handle。前面讲过如何得到连接Handle的。

时间: 2024-10-18 01:04:22

linux下bluetooth编程(三)HCI层编程的相关文章

linux下基于C语言的信号编程实例_C 语言

本文实例讲述了linux下基于C语言的信号编程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ignal.h> void sig_handler(int sig_no, siginfo_t *info, void *ctext){ printf("receive si

linux下bluetooth编程(二)blueZ协议栈

Linux下开放的蓝牙协议栈主要包括IBM公司的BlueDrekar,Nokia公司的Affix, Axis公司的OpenBT和官方协议栈BlueZ.我们主要对Bluez进行探讨.   BlueZ基础代码均是由Maxim Krasnyansky完成的.包括:HCI,L2CAP,RFCOMM和基本socket的实现.他就职于Qualcomm(高通).Marcel Holtmann开发层的协议和应用,包括:BNEP, CMTP等.当然,这些中也有Maxim Krasnyansky的参预.有部分代码由

深入分析Linux下如何对C语言进行编程_C 语言

1.源程序的编译    在Linux下面,如果要编译一个C语言源程序,我们要使用GNU的gcc编译器.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何使用gcc编译器. 假设我们有下面一个非常简单的源程序(hello.c):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printf("Hello Linux/n");  } 要编译这个程序,我们只要在命令行下执行: gcc -o hello hello.c gcc 编译器就会为我们生成一个hello的可执行文件.执行./hello

Linux 下系统调用的三种方法

系统调用(System Call)是操作系统为在用户态运行的进程与硬件设备(如CPU.磁盘.打印机等)进行交互提供的一组接口.当用户进程需要发生系统调用时,CPU 通过软中断切换到内核态开始执行内核系统调用函数.下面介绍Linux 下三种发生系统调用的方法: 通过 glibc 提供的库函数 glibc 是 Linux 下使用的开源的标准 C 库,它是 GNU 发布的 libc 库,即运行时库.glibc 为程序员提供丰富的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

linux下bluetooth编程(六)L2CAP层编程实例

  例一:发送Signaling Packet: Signaling Command是2个Bluetooth实体之间的L2CAP层命令传输.所以得Signaling Command使用CID 0x0001. 多个Command可以在一个C-frame(control frame)中发送.    如果要直接发送Signaling Command.需要建立SOCK_RAW类型的L2CAP连接Socket.这样才有机会自己填充Command Code,Identifier等.   以下是一个发送sig

linux下bluetooth编程(八)SDP层编程

 BlueZ提供的SDP API,常见的如下:   1. sdp_session_t *sdp_create(int sk, uint32_t flags) 参数1:sk: socket 参数2:SDP flags. 取值如下: #define SDP_RETRY_IF_BUSY 0x01 #define SDP_WAIT_ON_CLOSE 0x02 #define SDP_NON_BLOCKING 0x04   创建一个新的Session为了异步查找.   Session结构如下: typed

linux下bluetooth编程(一)基础概念

  一:Bluetooth基本概念:   Bluetooth是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Intel 5家公司在1998年联合推出的一项无线网络技术.其宗旨是提供一种短距离.低成本的无线传输应用技术.在行业协会筹备阶段,需要一个极具有表现力的名字来命名这项高新技术.行业组织人员,在经过一夜关于欧洲历史和未来无限技术发展的讨论后,有些人认为用Blatand国王的名字命名再合适不过了.Blatand国王将现在的挪威,瑞典和丹麦统一起来:就如同这项即将面世的技术,将标准不一的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统一起

linux下bluetooth编程(七)SDP协议

  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SDP)提供一种能力,让应用程序有方法发现哪种服务可用以及这种服务的特性. 服务发现协议(SDP或Bluetooth SDP)在蓝牙协议栈中对蓝牙环境中的应用程序有特殊的含意,发现哪个服务是可用的和确定这些可用服务的特征.SDP定义了bluetooth client发现可用bluetooth server服务和它们的特征的方法.这个协议定义了客户如何能够寻找基于特定属性的服务而不让客户知道可用服务的任何知识.SDP提供发现新服务的方法,在

linux下php实现C/C++扩展编程

某个功能被编译到so文件中,那么如何通过php来调用它?一个方法是写一个php模块(php extension),在php中调用该模块内的函数,再通过该模块来调用so中的函数.下面做一个简单的例子,使用的操作系统是Fedora Core 6.     首先做一个简单的so文件:     /**      * hello.c      * To compile, use following commands:      *   gcc -O -c -fPIC -o hello.o hell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