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一词在互联网行业内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但在2013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以专题的方式强调了“互联网思维”,至此这一概念在互联网行业以外的地方更加的大众化。
诸如雕爷牛腩、三只松鼠以及小米手机等近两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品牌,无一不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将用户放在第一位。而用户至上的思维也促使用户体验达到极致。
极致的用户体验是从细节开始,并且每一个细节都能够让用户有所感知。这种感知往往要超出用户预期,给用户带来惊喜,这样一来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迅速获取用户的信任。
那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网络上并没有对这一概念的准确解释,行业内的一些朋友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简单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用户至上: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
2、平台思维:开放的心态整合产业链,达到合作共赢
3、跨界思维:扩展领域,将价值最大化
“大数据”一词同样是在过去的一年中被无数次的提及。虽然针对“大数据”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不过,业界对大数据所具备的4V特征已经达成共识,即海量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但事实上,针对单一的企业要想实现数据的价值,数据的海量性以及数据的多样性还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数据形态大多是单一且少量的,有一些不同类型的数据也在尝试融合,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那么为何不尝试一下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数据融合?
互联网早已进入2.0时代,互联网数据主要来自于用户在日常行为活动中积累的匿名数据,数据的使用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多好处,这部分数据的积累与运用并没有将用户放在首位,导致用户有一定的反感。
将互联网思维应用于数据积累过程中,主动提示用户是否开启DNT(Do Not Track)协议;在数据应用过程中,判断用户对应用产品、场景等反感程度,适度的调整频率。例如,用户既想更好的利用数据享受服务,又不希望这种服务过于频繁,根据用户对服务的操作,如提前针对用户进行调研、点击关闭按钮、服务标记等来适度的调整。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的模式最有可能中立的打造一条多主体共赢互利的数据产业链。在数据积累过程中,不同的应用场景积累了同一用户的不同匿名数据,而这部分数据又分散到了提供不同服务的企业手中。用平台的思维,融合用户在虚拟游戏中的喜好设置、网络购物中的浏览信息、订单记录等数据,完善同一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偏好画像。
当然数据积累途径的差异导致最终数据所产生的价值不同。互联网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准确记录用户产生的匿名数据,并能较好的整合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数据。线下零售行业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户订单数据,这部分数据看似较为孤立,若能与互联网上的数据融合,那产生的价值还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互联网的跨界思维可以跨出所在的场景中并扩展延伸,将不同途径的数据融合,充分发挥各自数据的潜在价值。
在互联网思维下,数据来源于用户,又服务于用户。用户产生的数据分布在各个场景中,整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搞定用户,让用户充分理解并能主动认可。只有第一步做到了,之后的数据融合都是为了让整个服务更加的优质。这样一来,完整的数据产生额外的价值最终又回馈予用户。
亿玛这样的大数据公司在确保用户隐私的情况下正在做数据融合的尝试,他们认为数据的融合虽然在短期内无法快速实现价值,但只要数据有了融合的趋势,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大数据应用。
未来某一天,你在商场里试穿了一件Jack Jones的外套,却因为价格问题最终没有购买。在网上你看到同样的外套通过你定制的广告位推送,你点击广告想一探究竟,你会惊喜的发现,着陆页竟然是你合适的尺码以及易购额外提供的100元的优惠券!
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数据的融合,将数据产业链中不同渠道的数据整合,最终以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从而更好的改善用户的互联网体验。
(责任编辑: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