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忠苏身上,至今依然可以清晰地找到“华尔街”的影子为节约时间,早已是公司老总的他,仍坚持每天在公司吃午饭,且从不午休。如同20多年前,还在华尔街工作的他,从股市开盘起就不曾歇下,“如果没有接手的交易员,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一切都不会因为回国而改变,这正是陈忠苏回国前给自己的“心理暗示”。
1981年,离开刚入读一个学期的北京大学,年仅17岁的陈忠苏怀揣着“留学报国”的决心和仅有的200美元,踏上了飞往纽约的航班。很快,陈忠苏便崭露头角:本科阶段跟着导师做研究,大学尚未毕业已在美国知名的学术期刊和杂志上发表三篇学术论文。
得益于国外较为开放的科研环境,机会接踵而至。在导师的推荐下,这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可自由出入各种学术会议,并有机会作学术报告,他也因此结识了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这位本科读数学、硕博读计算机的“理工男”习惯了“归纳逻辑”,他试着去总结:那些所谓的“大专家”也不过如此,非但没有想象中的“神采奕奕”,甚至还有点“不修边幅”,原来,“聪明人也有很多弱点。”
如今的陈忠苏在别人的眼中也成了大专家,却没有继承这些“弱点”,“我骨子里还是个充满精气神儿的冒险者”。这位冒险者还常把自己定位成“讨生活的”或者“打工的”。在他看来,生活的过程最为重要,也最值得敢于冒险的年轻人珍视和享受。
考研就是一个例子。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考研是一件“要扒掉一层皮”的苦差事,但在陈忠苏那里却变得“十分轻巧”:在学术会议期间,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陈便找到专家请教,读博的“入场券”也就这样聊了出来,就连入学申请表都是在未来导师接受自己后才开始填写,“甚至都没有经历过严格而复杂的面试”。
在职业选择上,他同样听从了内心“冒险”的召唤。以他的学术成就,留校任教是十拿九稳之事,他却选择了华尔街,原因是,“在学校教书是铁饭碗,会被人看不起”。在陈忠苏看来,只有在真刀真枪的市场中打拼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000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找到陈忠苏,请他回国担任交易所副总工程师,主持交易所的新系统设计。彼时,陈忠苏已是具有16年工作经验的著名旅美金融科技专家。
没有犹豫,他回来了。他相信,一切也都会因为回国而改变。
回国前后,上交所的交易系统出现多次技术故障,陈忠苏在华尔街金融机构和IT行业的工作经验很快被派上用场。问题很容易说明白:软件的管理对人的依赖性太大,流程规范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交易市场发展得很快,以至于交易系统未能进行重新的规范。
陈忠苏的办法是,引入外力,全部重来。在多数人的心中,学数学的人都很聪明。陈忠苏在博士期间就总结了一条规律:做事情时千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钻牛角尖往往只会死路一条,要多尝试几种思路,研究的时候要学会“躲开”,跳出来看看,“死路的话没有必要花费时间,机会成本太高”。
如今,上证所的新一代交易系统已平稳运行了多年,峰值订单处理能力接近80000笔/秒,系统日双边成交容量不低于1.2亿笔,相当于单边市场1.2万亿元的日成交规模,是上交所此前历史最高峰值的4倍。
不到5年的时间,陈忠苏便印证了回国前的两个暗示,工作环境能够适应,发展空间也愈来愈大。
当然,这个乐于冒险的人,并不愿让自己停留在“组织摊活儿派活儿”的被动状态。2009年,陈忠苏下海创业,出任北京全景赛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这是一家E-Learning平台技术服务提供商,也是国内首家成功将“云计算”技术引入E-Learning应用的技术服务商。
有专家说:中国的网络教育从未真正开始当下制作的绝大多数E-Learning应用多半是“山寨货”,质量要求不高,当成千上万的使用者登录时,系统就会崩溃,学生则只能通过光盘或者上网下载资料来学习。这并非技术不行,而是因为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以及生态圈还未形成,换句话说,行业各产业链中的人未能各司其职, 比如,做教育培训的人,其实是在做IT专业人士的活儿。”
正是基于对这方面的了解,陈忠苏选择了E-Learning。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这次“冒险”的收成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所有人都可以随时学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可以很流畅地观看课程,人再多也没有问题。”不到3年的经营,陈忠苏旗下的全景赛斯已初具规模,并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开拓出了越发广阔的市场,包括企业内训、产品培训、婚恋课题等在内的非学历领域。用一句业内专家的话来说,只要有需要网络学习的地方,便能见到全景赛斯的身影。
“如果把教育课程比作产品,学校比作商店,学生比作消费者,那我们就是送货的物流公司”。陈忠苏谈起他的公司和E—learning服务平台技术,滔滔不绝。“之所以送货比别人快,是因为我们采用‘云计算’技术,我各地都有机房(相当于仓库),哪里需要就可以立刻送过去,拥有云计算技术就相当于可以有效地调动各地的仓库中的物资了。”
今年,陈忠苏正式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这也意味着由他本人所引领的“云计算”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实践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与大力支持。
事业蒸蒸日上,但是留学期间“凭技术说话”和不玩“虚”的性格在他的创业之路上依旧可以找到些许印记。
国内有一个奇怪而又久存的现象,一些政府机构或高校总会养着一两家公司,换句话说,一些企业总会将自己的主要业务依附在政府机构上,虽然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但是起码可以保证“衣食无忧”。陈忠苏对此也了然于心,但他并不想走这条“捷径”“如果只想混日子,那就没必要回国了”。
陈忠苏当初之所以选择回国,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说不定哪一天就能蹦出机会。“在美国我们是少数民族,见过的人和事是有限的”;而在中国,社会资源要比国外多,“可以站的比较高,看的比较清楚,起点高,胜算也就更大”,他希望能够看清楚整个行业,从而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当然,这位不喜欢玩“虚”的冒险者在回到祖国的土壤之后,定下了他拿下整个行业的战略思路,他希望自己的全景赛斯可以有主托的技术,与机构之间保持专业的业务关系,“凭技术说话,即使关系不铁,真本领依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