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从市值 10 亿美金的闪购明星到以 1-1.5 亿美元打包出售,多变而盲目的跟风产品策略让 Fab 成为了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刚刚进入 8 月的前奏,Fab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Jason Goldberg 就确认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一封给福布斯杂志的邮件中正式确认了 Fab 即将被打包出售的传闻。尽管从年初开始公司就负面消息不断——大规模的裁员、高层离职、资金链断裂,外界对于它的频繁转型及其 CEO 强硬的风格产生了极大的质疑。甚至,美国科技博客 Valleywag 在 4 月直接宣布 Fab 即将在 2015 年关闭网站的消息。终于,一切尘埃落定了。
Fab 究竟发生了什么?
它曾经是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在 2013 年 C 轮融资中,Fab 融得 1.5 亿美元,腾讯亦有参与;2013 年 4 月,Fab 收购了总部位于德国汉堡的定制家居公司 Massivkonzept,尝试进行线下销售;到 2013 年 6 月 Fab 的估值已达 10 亿美元,成为当时互联网新势力的代表。
而它同时也是频繁转型的互联网公司的代表,创立至今共转型了三次:从同志社交网站,转型到闪购网站;再到放弃闪购开始做全价电商;然后是生活创意设计商、个性化推荐平台。坦白说,Fab 如此频繁转型的背后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寻找一种可重复的商业模式,以此迅速扩张成为超级大公司。貌似高瞻远瞩的转型,却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功,现今面目全非的 Fab 不妨回头看看自己最初的样子。也许这样子的回眸可以给其他面临转型的创业公司些许启示。
「同性交友网站的涅槃」
让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地球上某位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互相连结。
Fab 的前身是一家名为 Fabulis 的同志社交网站,集 Yelp 点评、Foursquare 签到、Groupon 团购于一身,在 2011 年 6 月转型为闪购网站 Fab。
大多数的评论都认为这是「一个同性交友网站的涅槃」,其实这一次转型的逻辑非常通顺,甚至可以说,正因为 Fab 很好的继承了 Fabulis 的基因才促成了它日后的一鸣惊人,比如社会化网络的运作方式、小众而独到的品味。而初期 Fab 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品味及筛选能力,它与不同类型的设计师紧密合作,包括独立的手工匠人或者有一定知名度的设计师等。用户体验相当好,忠诚度很高。
创始人在谈到关闭 Fabulis 决定创办 Fab 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做这件事情是出于完完整整的热爱⋯当然我们也需要盈利,但是我们所有的心思都源自分享更好的设计产品,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理解为创办 Fab 的初衷,让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地球上某位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互相连结。
「这个网站最大的魅力在于,我们希望每天都呈现一些新的东西,」创始人 Goldberg 表示,「这个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以前从未出现的机会,可以进行一些传统实体商铺从未尝试的举措。比如,一个 4000 美元的书柜和一支 2 美元的牙刷摆放在一起,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在兼容并蓄的网络世界,却可以天然地融合到一起。」
于是,著名先锋艺术家 Frank Kozik 设计的橙色香蕉玩具,英裔艺术家 David Trubridge 推出的环保型吊灯⋯⋯这些独具艺术气质及设计感的作品,通过 Fab.com,步入了大众的视野中。真正做到了为用户不断制造惊喜感,并且非常及时的填补了美国电商市场的空白。(虽然当时美国电商已经相当发达,但一直缺乏高质感设计类网站。闪购的鼻祖 Woot 早已被亚马逊收购,Etsy 又太小家子气太屌丝,和 Fab 上售卖的东西相比,少了点质感和炫酷度。)
凭着 Fab 高质量的设计、社会化网络的运作方式、精细化的用户需求,它持续交出了惊人的成绩单。
「放弃闪购之后的急转折下」
普遍认为多变而盲目的跟风产品策略让 Fab 成为了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就在大家纷纷赞叹闪购明星的魅力之时,剧情突然在 2013 下半年急转而下。Fab 先是在 5 月进行了一次重大改版,把原来的闪购网站变得更像是一个综合的电子商务网站。用户可以按颜色、设计等不同分类访问 Fab 的产品页面,除此之外,7 月份,Fab 还抛弃了赖以成功的招牌推销手段:闪购邮件。
Fab 在发展之初每日都会进行电子邮件推送,所推出的商品包罗万象,从基础的厨房用具、珠宝首饰,到颇为离经叛道但又让人无法抗拒的酷产品,比如艺术家设计出来的各种人型落地台灯。而抛弃闪购邮件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用户更加个性化的方式——Follow,用户可以更加个性化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产品类别。
Fab 改变的初衷是希望用户去 Follow 自己喜欢的产品类别,创造出更个性化的 Fab 购物体验。相比于每天通过邮件收到 Fab 特色产品或者特殊优惠的信息,Follow 可以让用户缩小范围,只接收自己感兴趣的商品信息。
业务模式改变之后,紧接着就是一系列裁员和人事变动,在高管相继离职后,柏林总部和纽约 Fab 相继大幅度裁员,同时创始人 Goldberg 也对外宣布,2014 年他将不领工资。他解释说这一切都是 Fab 长远发展的需要,依赖闪购的商业模式太容易被模仿而且缺乏持续发展性,公司业务将转变为以库存为基础的模式。外界纷纷猜测这是转型为另一版本亚马逊的节奏。
貌似高瞻远瞩的转型,却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功,2013 年 9 月份网站流量相比 2012 年下降了 75%,而 Fab 网站和移动应用的流量在 2012 年 11 月达到最高峰,恰好是宣布 Fab 摒弃闪购业务之前。
很多国外科技媒体在讨论 Fab 的时候,都普遍认为多变而盲目的跟风产品策略让 Fab 成为了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只做一件事情」
创业公司其实应该只做一件事情,并且把它做到极致。
到今年 4 月,又有传言称,Fab 将再一次大规模裁员,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美国科技博客 Valleywag 的大胆猜测。
不过当时创始人 Goldberg 反应迅速,立马在一封电子邮件中驳斥了这样的传闻,声称 Valleywag 就是个无聊的八卦网站并且强调银行账户里的钱足够公司运营好几年。紧接着 Fab 公司发言人 Amy Juaristi 也对媒体透露,公司有着长期运营的规划,投资人也很有信心,未来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迎头向前完成。
事实证明,面对外界的普遍唱衰,Fab 一直没有放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努力,除了在 Fab.com 上陆陆续续的推出自有品牌之外;Fab 更有专注线上家具销售的势头,在收购德国定制家具公司 Massivkonzept 之后,一直有传言将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购物网站,专门从事家具设计、制造和网上销售。如今这个传闻也被证实,出售 Fab 之后,未来公司的业务将聚焦在新的在线零售品牌——Hem。Hem 是一家用户能够自定义的家具电商网站,将在两个月后上线,希望成为高质量、低价格有设计感的线上版宜家。
乱花渐欲迷人眼,放弃闪购之后的 Fab 在一年时间中做出了痛苦的挣扎,一会儿向左走,想成为另一个亚马逊;一会儿觉得还是向右转,意欲打造另一个线上版宜家;而无论如何,它毕竟离我们最初遇见的 Fab,带给我们无尽惊喜感和期盼感的 Fab 已然相去甚远。
值得玩味的是,热衷于在个人博客上分享创业经验的 Goldberg 在近期写过这样一段话,「创业公司其实应该只做一件事情,并且把它做到极致。」向来给人印象雄心勃勃和态度强硬的他,不知是否也在回头反思创立 Fab 的初衷。而现在,Jason Goldberg 终于又一次准备重新开始了。
初心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它是创造力的来源,有时候也是产品的灵魂。致后会无期的闪购明星 F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