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1年,AMD一直以挑战英特尔为己任。在将自己塑造为通用CPU市场悲情英雄的同时,英特尔也就成了AMD最大的心魔。所幸,从联想CEO任上“平调”AMD的洛里·里德(RoryRide),迅速帮助新东家在近期认清了形势,认清了自我。
2011年11月21日,AMD发言人麦克·西尔弗曼(MikeSilverman)向外界指出:“我们正处于转折点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弃‘AMD对战英特尔’的旧思想,因为今后将不再是这种局面。”
西尔弗曼没有明言,但大家都清楚他所说的转折点其实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产业角度道明了传统PC(包括笔记本)市场已经进入了难以遏制的衰退时代——这也就是已故苹果CEO乔布斯乐见的“后PC时代”;二是AMD必须勇于面对“后PC时代”即将到来的现实,拿出切合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新思维。
关于这一点,美国市场研究公司MercuryResearch分析师迪恩·麦卡伦(DeanMcCarron)即认为,AMD必须作出改变,跟上消费者的“口味”。“现在世界上正进行着一种大的格局重组,所有公司都在应对新形势。”
坦率地讲,西尔弗曼这话说得晚了点。但好饭不怕晚,说了总比不说好,至少让人看到了AMD愿意重新崛起的愿景。
AMD原本希望通过众多的反垄断诉讼夺取更多的PC处理器市场份额,但事与愿违,份额不升反降。长期以来,AMD在通用CPU市场上大幅落后于英特尔已是不争的事实(MercuryResearch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AMD的市场份额为18.3%,英特尔则高达80.9%),并且,综合各方面的实力来看,它想撬动英特尔在X86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因此,自从移动终端市场突然兴起,业界即有观点认为,AMD不必再执著地把自己绑定在英特尔的战车上,应该尽早结束这段“抗英(英特尔)史”,投入更有前景的移动终端市场。
但是,里德的前任德克·梅耶(DerkMayer)先生似乎不相信移动终端市场会大肆冲击传统PC市场。所以,在他加盟AMD的2008年,当华硕、宏碁在这一年里一手促成上网本大热之时,他拒绝进入这个市场;当苹果在2009年推出让全球消费者着魔的iPhone3GS,在2010年推出大卖特卖的iPad之时,他仍然表现得无动于衷。
其实,在这个时期里,无论是梅耶先生手里的业绩报表,英特尔的动向(2008年推出了面向上网本市场的“凌动”(Atom)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移动计算平台),还是惠普、戴尔、联想、宏碁和华硕等传统合作伙伴的表现(均有推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大动作),以及IDC、Gartner发布的行业数据等多种情报都在表明,传统PC市场正在下滑,移动终端市场才更有可为。
令人惋惜的是,梅耶先生磋砣了宝贵的3年光阴。他不仅令AMD在通用CPU市场上无力翻身,更导致其被移动终端市场抛弃。当然,最终他也被AMD董事会抛弃——他于2011年1月下课。有意思的是,和他一样短视的宏碁公司前任总裁兰奇也在2011年被宏碁董事会“扫地出门”。兰奇因错估形势,过分相信上网本的生命力,而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进攻面前束手无策,最终给宏碁带来历史上最大的亏损。
理清了上述线索,AMD放弃对战英特尔的逻辑就很好理解了。就目前而言,坚定X86战壕的英特尔和AMD都是移动终端市场上的弱者,它们都正遭受着遵循ARM架构的高通、三星、博通和英伟达等企业的封堵。而要实现有效突破,AMD就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移动终端战略,产品目标则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对于这一点,有观点认为AMD董事会之所以挑选里德接班,就是基于对移动市场的考虑。里德被视为在帮助联想制订移动互联网战略上贡献不菲,他带领联想推出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作为一家锲而不舍地和英特尔在技术、市场两线作战长达20多年的老牌企业,AMD的技术创新实力是不容置疑的,它在低功耗、高性能等方面已经具有了领先优势,并且,AMD是迄今唯一同时具有APU(加速处理器)、CPU和GPU(图形显示芯片)技术的企业。因此,可以认为,一旦AMD找准发展方向,高通、三星和博通等必将看到一个难以对付的新对手。
正是因为调整了战略,AMD对2011年第四财季的业绩有了乐观预期,将销售收入上调到17.1亿-17.7亿美元,环比增长1%至5%,这一预测超出多数分析师的预期。也正是因为受到AMD重构战略和市场转良的影响,2011年11月23日,惠誉评级机构将AMD评级前景从“稳定”上调至“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