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分享是快餐消费时代一个必然的">生活方式。在高效与高速双重协力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每个人即刻的情绪和感情来的迅速,去的也快。这种在即刻状态下所产生的信息未必比得上深思熟虑的结果,但同样具有相当的价值,甚至这种即刻的信息可能更趋真实。这种当下情感就像临时迸发的灵感,以前很难传递,是移动终端和社会化媒体让这种即刻情感的分享成为可能。这也是为么微博平台上有太多的情绪,因为大多数用户在社会化网络上分享的就是情感。
个人可以和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一起交流信息,实现全球范围的“共享”。这种无边界的社交行为,很有可能让一个普通的用户在某段时间内成为社交中心,这对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像流感病毒一样在网络传播,人们可以一天不吃饭、不睡觉,却无法一天离开网络,无法拒绝社会化网络带来的展示、分享冲动。这种冲动的背后其实就情绪的宣泄,希望有人与己产生共鸣,希望自己能在人群间获得展示。
社交本身并不是目的,社交应该是一个过程,目的应该是获得快乐。宣泄、被关注、被赞赏、获得反馈、炫耀……所有这些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们都能带来快乐。在社交网络内用户通过分享、交换或兴趣的追逐获得快乐才是目标。而快乐可以来自在追逐兴趣过程中所衍生的竞争、社交、分享、购买甚至是争执。如果将社会化网络行为的目的确定为是对快乐的获取,那么社会化网络行为一定会趋于碎片化,因为快乐是短暂的。宣泄的快乐是短暂的、初恋的快乐是短暂的、久旱逢甘霖的快乐是短暂的,几乎所有的快乐都是短暂的。这是由快乐的本源所决定的事,无法改变。我们不可能长时间地处于一种错觉中,除非我们的理性不来干预这种错觉。可惜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总是喜欢用理性来纠正错觉。时间一久,理性就自动出来干预了,这有什么好乐的呢?于是,快乐又归于平静。可能也是这个原因,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在社会化网络中维系的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是阶段性的参与,没有边界却只在朝夕。
社交网络所推动的权力换位,让互联网的核心从信息转变成了每一个生活其上的网民,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规模化社会化网络的确立,社会化分享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须。这时的社会化网络不是一种网络服务,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导机制,在此机制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消息源,将讯息快速的传递给其各自的关系网,而关系网中的其他节点亦可以将讯息继续传递下去。在这种机制下,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更为高效的网络行为,用户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递者,更多的用户处于变化的状态就意味着可能创造更多个性化的信息,能驱动更多用户参与传递,因为传递本身就是一个动作,所以移动终端的发展极高的促进了社会化分享。
社会化网络拥有便捷的价值交换机制,对于你来说是日常、不新鲜,甚至是废品的东西,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珍品,这种各自拥有的东西通过社会化平台进行交换产生的总价值远大于1 1=2。这一点在社会化网络营销中也非常突出,企业在社会化网络平台的营销活动,不仅卷入用户而且卷入用户的创造,一旦企业稍微强化对用户的重视,用户会非常积极的回馈,这些反馈如果要采用直接利益换取的话将会耗费大量的成本。
艾略特有一首诗叫《空心人》,诗的最后两句是: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于此相对,企业在社会化网络内的营销常常始于润物无声,结果却很有可能平地起风雷。背后就是大量用户主动的交换,将自己的创意、物品、思想、方法拿到平台上去交换当下的快乐(沈禄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