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算是摊上大事了。这两天,关于“中国人寿个人信息泄漏,80万份保单可上网任意查”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并在社交网络里迅速传播开去。
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一网友在中国人寿去注册汽车救援卡时,发现搜索信息栏中可以随意查找出投保人的信息,包括险种、手机号、身份证号和密码一应俱全。随后就有热心网友根据帖子中提供网址查询,发现数据库中公开的中国人寿保单多达792270条。
事情曝光的第二天,中国人寿便给出了官方回应称:名为“众宜风险管理网”的网站泄漏中国人寿客户信息,经确认此事属实。中国人寿对由此给部分客户造成的困扰和忧虑表示歉意。
这事儿道歉没多大用处,强大的网友不会放过任何人、任何机会。于是,关于“个人信息到底有没有安全性”,“企业泄露客户隐私是不是失职”的讨论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这景象似曾相识。几年前,我们也曾因为个人信息泄露发起一轮声讨,大概的情况是:家庭电话、个人手机总能接到各式各样的推销电话、诈骗信息,追根溯源,这些个人信息大多是从电信、银行流传出去,售价根据客户质量而定,最便宜的时候1分钱能买5-6条客户信息。
类似的事情一直在发生,我们似乎都已经习以为常地被“骚扰”,见怪不怪地被“泄露”,中国人寿客户资料“裸奔”事件只是一个新的“火苗”。这“火苗”能否燎原?几年后,我们能否不只是“声讨”,而是真正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再往后,我们是不是可以真正地给个人信息、客户隐私上一份“保险”?
有一个好消息,上个月,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已经正式实施。政府的“保护伞”已经撑开,我们要“声讨”,要“维权”可以更加理直气壮。
时间: 2024-09-28 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