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媒体老友记系列陆陆续续也发布十期了,除了大家对里面的内容认可(好多企业人士反馈说,文章分析的不错,企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确实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感谢一玄老师
自媒体老友记系列陆陆续续也发布十期了,除了大家对里面的内容认可(好多企业人士反馈说,文章分析的不错,企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确实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感谢一玄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或者存在争议以外,还有个问题需要向大家解释,一玄是以创业者的身份来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所以更希望以更接地气的语言来阐述。通常解决问题的方向大多都是想通的,变则痛,痛则通。所以就算是自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在里面悟到方法。由于朋友的建议,自媒体老友记的人物介绍就不标注了,自媒体老友记系列的结束之时就是这些老友们的照片出现之日。希望大家期待。感谢他们。
公司上市,一个常见的理由。但依然不是必然。
言归正传,2008年公司年会,我举着酒杯向董事长说预祝公司尽快上市,得到的却是带有疑惑的眼光。
如果一个企业,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专业的管理,良好的商业模式,稳定的资金(除了自身,与银行等借贷等是比出让股份更常见的吧),又想控制好自己的企业发展方向与高效运行,不希望外界股份干扰,那么,完全没有必要上市。上市?你以为公司没钱还是想让合伙人找到投资的价值?
那现在就要讨论出让股份和上市的目的是什么,我以前工作过的公司有两家都上市了,最为普遍的认知是进行融资出让股份以寻求下一步的扩张发展。但成为股份制或者上市,并非必然。事实上全世界有数不胜数在一些行业发展了百年之久,领先于各个方面但从未融资的家族企业。上市是手段,不是目标,好多人把这几个字奉承为企业IPO的上市准则。不以这几个字为核心的上市都是耍流氓。其实这几个字恰恰只说对了一半,上市既是手段又是目标。只是这样的目标是分里程碑似的。所以上市的最终的结论是享受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关系。就好像2009年我创立公司的时候,一直奉承的座右铭是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怎么为客户赚钱。公司由原来的技术平台支撑服务到现在的互联网公司,都一直秉承这个原则。
但是国内目前的公司现状是,你一个公司想发展想扩大必须要业内融资的,一旦融资就会有控制权的牵扯。而那些聪明的投资人是不会只看报表的,实体操纵以获取控制权,哪怕是直接做CEO的位置对于他们来说都不为过。所以这样的现状导致了两个结果:首先,如果后来上市无望,前面的投资人的控制会直接导致公司的发展方向,这个是原创公司老总最头疼的事情,自己的公司失控了。那原来的业务方向就会跑偏,这样的公司最容易半路猝死。其次,公司最终上市了,而后投资人套现立马走人了。说的通俗点,就像我公司是做平台的,别人费劲把产品搭成型了,可以赚大把大把的钱了。你瞬间把平台抽走了。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事情,投资人是最拿手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很多,这是我见过很多初创企业的问题。我认识一个创始人很认真的告诉我,他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他的公司上市,然后….他要做什么我就不解释了。中国创业人普遍是把钱当目标的,就是赚到手,就达到目的了,但这并不是创业的唯一理由。出让股份寻求强势合伙人以加强技术以及市场优势,也是一个常见的理由。但依然不是必然。
上市前的京东以及即将上市的阿里已经在国外资本上市中形成参照物
为什么拿这两个“逗比”公司来说明,就是因为他们热。上市前京东以铺物流为核心,但是重点还是平台电商。也就是说铺物流只是为电商的销售延伸做准备,同时隐形的提高了服务。刘强东的一条线直捅云端。而几百年才出来的怪胎、一向精打细算的马云也开始烦躁了,“我没有那个精力来做物流,招聘啊,培训啊什么的,我们不做,中国那么多做物流的我们为什么还做?太麻烦!”但是马云的生态系统仍然以金融 + 电商 + 物流来支撑。马云这样的“三驾马车”会把自己拉向什么地方,等上市以后再说。
1,理性的京东
据我了解,京东的主承销团是美林美银、瑞银证券、Allen & Company LLC、巴克莱银行、华兴资本证券和Jefferies,另外参与京东上市联席承销的还有四家美国本土投行,包括Oppenheimer&co.、派杰(Piper Jaffray)、Suntrust Robinson Humphrey和Cowen and Company。在我的视野里,我一直感觉,一个公司一旦上市就一定到达了一个巅峰,而后走下坡路的可能性很大。新的估值,源于市场对于腾讯入股京东和线上电商转入线下的乐观预期。京东金融项目的顺利开展,亦为其上市估值提升加分不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看好京东未来的增长空间。
在某电商颁奖会上,一位穿着西装的老总的样子问刘强东。刘总,你一直是以平台电商而闻名,现在通过C轮等融资,听说你将几十亿、几百亿将打造自建物流,你这是想做物流界的老大么?刘强东的回答大概的意思就是,强大的物流能力带来良好的购物体验,另外就是尊重团队,打造团队。为什么说京东理性,就是因为他摊出来的事情有实际可寻,京东一直在铺摊子,所以季度利润不乐观,但是如果稍微控制成本,那利润可大的很。经过多年养成的性格,很难改变。这次的上市也是不折不扣的在巡演实际的东西,但是华尔街的那些洋佬投资家们是处于怎么样的市值想象力,估计他们也不傻。所以没有夯实的基础做底层,很难有高的想象力空间。
2,感性的阿里
阿里的上市是在计划之内,又是在时间的允许范围之外。马云是舆论制造的高手,开始撰写媒体关注的焦点。开始放话在香港上市,在这个时间内出现了合伙人制度、推出VIE结构模式等等,折腾了好几个月果断放弃香港跑去美国IPO。连我也欺骗了,我一直打包票它回去香港上市的。现在整的我也挺狼狈的。所以有媒体人开始分析为什么不在香港上市?为什么要在美国IPO?其实我也写了,请翻阅《自媒体老友记:阿里,赢了上市,输了人性?》 。马云太想让阿里走向国际化,所以一开始之前为上市所做的准备都是按照境外规则来设计的。如果现在让其修改计划转向国内代价巨大,估计也是马云不想看到的结果。你愿意被国内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控制还是愿意在自由的市场上与竞争对手搏杀?我从小就知道自由是可贵的,更何况马云呢?如果写到这里都是鸡汤的话,那下面就是干货了。马云搅起媒体关注就是打消政府让其在国内上市的愿望,太极的打法就是柔而缓,柔而劲。中国人是最怕媒体报道的,所以马云搅起媒体作为屏障很顺利的就跑去美国IPO了。
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折射出了这样一些问题。首先,心理效应。美股上市的价格是发行人和投资人相互博弈的结果,与已上市公司的估值不一样。“赚钱效应”是海外投资者最看重的。如果前段时间大家都赚钱了,那么投资者的信心就较强,对IPO发行的需求就强,价格自然就高。反之,这段时间亏钱了,大家信心较弱,再好的股票也可能要打折才能卖掉。其次,海外投资人对阿里和京东的认知还仅限于规模排名第一、第二的中国电商概念股。实际上它们的盈利模式完全不同:前者属于平台类电商,属于招商模式;而后者则更接近纯零售型的电商,不同品类的公司也无法直接对比。再次,不管是平台电商还是零售类型的电商,一旦你在华尔街的投资者心中形成一定的惯性画面,那对于其他的中国企业的上市他们都会拿出来掂量对比下,你是做物流为基础的电商么?京东也是,那这个影响就比较好点。还有,你有京东的物流铺的大么?也就是说有多大的规模呢?没有的话,那市值自然就会下降。一旦形成这样的参照物对比模式,很多人所说的“上市想象力论”就被完全打破了。
所以,公司上市,依然不是必然,顺水推舟,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