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自今年4月公安部部署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已查破刑事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300余人,其中银行、教育、电信、快递、证券、电商网站等行业内部人员270余人,网络黑客90余人,查获信息290余亿条,清理违法有害信息42万余条,关停网站、栏目近900个。
据新华社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治安状况大有提升,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而言,走在中国的街头,我们心里的确是比较踏实的。但街头治安好,却并不代表我们的隐私、个人信息安全。很多人或许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买了车就接到汽车用品、汽车保险的推销电话;刚买了房就有装修公司频繁来电;刚生了孩子就有人兜售奶粉和纸尿裤。
因隐私泄露而带来的电话推销,大家基本上见怪不怪了,遇到广告骚扰往往只能自认倒霉,因为买车买房生孩子这样的事儿中间环节太多,无论您想追究谁的责任,都会遇到“踢皮球”的情况。
但是现在这些个人信息除了用来推销,还被用在了更可怕的方面,那就是精准的电信诈骗——如果买卖房屋的合同号和交易的各种细节都被电话那头的人讲得头头是道,高智商的人掉进“坑”里也就不奇怪了。
内鬼,正是一些可恶的内鬼在泄露、兜售着我们的个人信息。据报道,公安部已经抓获银行、教育、电信、快递、证券、电商网站等行业内部人员270余人,而山东菏泽警方披露的消息显示:一些中间商的“价格表”表明学籍、个人征信、电信话单、银行流水等信息已经属于廉价的“基本款”,多花上几百块钱,还能获得他人的手机定位。
在所谓的“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被某些人剥得赤裸裸,甚至此时此地在哪里都被人家知道得一清二楚,这实在令人不寒而栗。除了可能遭遇精准的电信诈骗,这些信息显然也有利于犯罪分子伪造我们的身份证、银行卡,甚至可以为图谋绑架的人提供便利……
据报道,从相关案件来看,某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在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触目惊心。比如说犯罪嫌疑人甄某系某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利用职务之便以每条20元至40元的价格,长期向中间商提供个人征信信息以及本银行的客户资料。虽然涉案的公司、单位内部均有相关规定,严禁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但有的犯罪嫌疑人均表示,“实际上没人管,完全靠自觉”。
“实际上没人管”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隐私泄露后,很难向这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讨个说法,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动力去约束、监管员工的行为。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我们遭遇个人隐私泄露之后,可以起诉所有涉嫌泄密的相关单位,而他们倘若没有证据证明自己不存在过错,就要承担赔偿责任,那么,“没人管”的情况也就会有所改变。这就像是高层楼房坠物伤人,如果查不出是哪一层的人乱扔东西,那么二层以上所有住户都要赔偿……
此外,警方公布的数据和案例说明,在刑事侦查手段面前,内鬼是压根儿藏不住的,究竟是哪一个环节泄露了公民隐私,绝对不会是一笔糊涂账。我们期待着在公安干警的努力下,这样的内鬼全都被揪出来,而且期待着那些存在管理漏洞的单位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