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嘀嘀上周五都宣布停止对乘客的3元现金补贴后,一些使用打车软件的的哥却十分烦恼,在应召载客时经常会被“放鸽子”,乘客不再等待赚补贴,大大提高了毁单率。
打车软件的烧钱战终于偃旗息鼓,随即便有报道笔试消费者、的哥开始卸载这个软件。有人说,这说明国人用打车软件都是冲着补贴而来,一旦没了补贴,人们对所谓的“打车神器”并没有感觉。在我看来,烧钱战是一种营销方式,企业愿意砸钱收揽用户,乘客和的哥愿意捡实惠,只要没有影响出租车的正常服务,这样的多赢合作值得点赞。而在没有了补贴之后,有些乘客和的哥决定与打车软件“和平分手”也是自然选择,没必要进行道德批判。两大打车软件起初之所以能受到热捧,就是因为推出了赤裸裸的“金钱诱惑”,如今补贴取消之时若又用诚信等道德大棒来抨击,有点不厚道。
但用打车软件叫了车却又“放鸽子”,则确实反映了部分消费者的诚信问题。有律师说,乘客叫车司机抢单,运输合同已经成立,乘客“放鸽子”属于违约,可追究责任。不过,为了区区几块钱补贴,大多数人恐怕不愿意诉诸法律;但为了区区几块钱就违背契约,诚信如此掉价也实在不应该。打车软件本身对此也有一定的惩罚措施,比如嘀嘀打车就规定,无论是乘客还是出租车司机有“放鸽子”行为,第一次会被警告,第二次短期内禁用,第三次就会永久封号。
正是因为存在永久封号的惩罚,所以不妨推测这些“放鸽子”的人本就不打算长期使用打车软件。无论从笔者自身的感受还是媒体报道来看,会“放鸽子”的人毕竟是少数。补贴当然很有诱惑力,但打车软件方便省事、时间可控等好处,也许已经超越了补贴,让用户形成依赖。
有消息说,打车软件还将通过赠送优惠券等变相补贴来展开下一阶段竞争,只不过投入的真金少了,更多还是为自身盈利考虑。卸载、违约等现象反倒给企业提了个醒。大手笔砸钱可能换来一时风光,却是极不稳定的。聚拢了用户之后,留下用户的法宝还是得拼服务:谁的叫车服务更快捷?谁最能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谁能营造更好的用户体验,才能率先将毁单率降下去,这才是真正有技术含量的竞争。没了补贴,毁单率提升与个别人的素质有关,但能否进一步服务好大众,才是“打车神器”能否继续“神”下去的关键。
(张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