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艾瑞的最新报告《RSS阅读器不敌Twitter和Facebook 人气变淡》,通过RSS订阅信息的美国用户量正在降低,在主流用户中的普及程度未及Twitter和Facebook,而且人气也变得越来越淡了。“人-信息-人”的互联网模型里,用户正在从关注信息,逐渐转变为关注人。twitter的follow(或新浪微薄的“关注”),正是“订阅”的功能,而这种订阅是建立在对人的关注上。
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核心就是围绕“关注”和“被关注”。“人-信息-人”,关注别人,关注信息,被别人关注,希望别人关注,等等。关注又可以分为: “浏览式”关注、“搜索式”关注、“订阅式”关注等。例如,新浪和天涯网等,属于浏览式关注,无特定目的;百度属于搜索式关注,有特定目的(关注信息);而新浪微博和人人网等SNS社区,属于“订阅式”关注,有特定的关注对象(关注人)。
1、公共话题:天涯社区里,大家对公共话题的讨论,往往是建立在网站或版主对话题的推荐和炒作上,吸引大家的关注,然后产生讨论;属于公共话题的讨论。新浪社区的用户参与,基本也属于如此。
2、分众话题:诸如百度贴吧,大家可以在自己关注的长尾贴吧里参与讨论。各种垂直网站和社区的讨论,也是如此。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个人圈子:这是SNS的最典型代表。每个人都可以关注自己朋友的博客、微薄、个人空间的信息、朋友参与的活动等等。因为可以相互关注和交互,因此每个人也都有意愿发表自己的信息,以此被自己的朋友以及更多的人说关注。所以,新浪博客和微薄的订阅或关注的功能,其价值和意义也在于如此。
曾经热闹的“RSS”的概念也是如此,就是“订阅”或者“关注”的功能。美国的“书签类”网站Delicious.com 等,功能都是“关注”,并根据关注度高低,对新闻和博客等进行自动排列,进行“推荐”。同时关注相同信息的人之间,就可以进行讨论交互。
我们看到如今的web2.0的聚合类网站,诸如大旗网和奇酷网,为什么都做不起来。因为停留在聚合信息,但欠缺制造信息和话题的能力,缺乏“被关注”的能力。而新浪、天涯等,都是依靠制造话题、名人效应等,吸引关注。新浪和天涯,都是有编辑、意见领袖、名人的影响力,而诸如博客中国、大旗网和奇酷网等,都是技术出身,欠缺这样的经验和人才。
我们看到新浪网的创办者王志东是技术出身,但内容上有陈彤的教父级的人物,而搜狐虽然有张朝阳这样的技术精英,但缺乏陈彤这样的内容高手。熟悉和经验就是竞争力,因此各个网站的发展路径和结果就呈现最后的差异。诸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的定位和路径,都和创始人的经验密不可分。
注意力的基础就是“被关注”。如今所谓的“免费模式”等,都是利用免费的基础服务获得“关注”,进而用增值服务来盈利。如果说,web1.0时代的新浪模式,是利用公共资讯来吸引用户的“浏览式关注”,则web2.0时代的腾讯模式和SNS微博模式等,则是利用朋友之间的“订阅式”的相互关注。至于江南春的分众模式,则是属于“无聊关注”。
在饭否之后,嘀咕等各种的微博社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他们能否获得成功的根本,也是在于如何获得“被关注”。当用户的朋友关系都建立在QQ、人人网或者新浪微博上,社会话题关注和讨论建立在天涯社区上,那么用户为什么还会到这些新兴网站上,有什么是值得他们关注的地方呢。如何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服务,如何提供有价值的功能,如何营造特定的人群文化氛围?如何才能“被关注”?
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有限,网站争夺用户注意力的战斗也越来越激烈,从hao123为代表的浏览器首页的入口之争,到QQ为代表的用户桌面入口之争,到360免费杀毒为代表的用户基础软件服务入口之争,占领用户的桌面和浏览器,成为争夺用户注意力的核心战场。其次,就是商家围绕Google、百度等为代表的搜索引擎的结果页面的位置的争夺,以及对阿里巴巴和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的醒目位置的争夺。此外,包括门户网站和垂直网站的醒目位置的新闻报道和广告入口。甚至于以Google Adsense为代表的中小网站长尾流量的广告联盟,聚合这些闲散的用户关注流量,再贩卖给广告主。
从品牌和广告的角度看,则是企业通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或社区网站等各种“注意力”资源,获得用户对产品和品牌从功能到体验的积极认知和联想,并激发购买行为。获得用户的“注意力”是广告的首要任务。
最后,借鉴百度李彦宏对产品开发与否的判别观点“用户是否需要?是否有优势?是否赚钱?”来评估网站的价值:“用户关注什么?如何获得关注?如何赚到钱?”作为对本文观点的最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