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再次聚焦信息安全问题。晚会现场以情景剧展现了不法分子窃取个人隐私信息进行诈骗的手法。同时,“手机充电桩恶意盗取个人信息”、“刷脸漏洞窃取个人信息”等信息安全问题接连被曝光。
事实上,这已是央视3·15晚会连续四年关注信息安全问题。从2014年曝光网银支付的信息安全漏洞,到2015、2016接连两年曝光公共wifi窃取个人信息,3·15晚会持续聚焦信息安全,一方面说明当前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借以提醒公众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如今信用卡是市民高频使用的支付工具,而信息泄露也正是信用卡被盗刷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警方介绍,多数信用卡盗刷案件的受害者都有将验证码告诉陌生人、点开不明短信链接等经历,殊不知通过这些随意的动作,信用卡卡号、有效期等信息已被不法分子窃取。
业内专家指出,在个人信息买卖已形成产业链的当下,客户和银行同为受害者,消费者应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与银行共同管理风险,建立安全用卡环境。
别让坏习惯出卖你的个人信息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犯罪分子窃取个人信息的手段除了央视曝光的这两种,比较常见的还有通过伪基站“包装”钓鱼短信和改装POS机提取银行卡信息。
广发信用卡相关人士提醒,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中要养成保护个人信息的习惯,比如妥善处理包含个人真实信息的缴费单据、快递单、身份复印件等物品;不随意连接公共区域的无密码WiFi;不要轻信不明电话和短信;留意短信中的提示网站是否与发卡行对外公布的网站域名一致。
在消费时,也要随时留意信用卡的状态。尤其在交易时,确保卡不离身、卡不离眼,更不能将信用卡交给销售人员。在街边小店、小摊尽量避免信用卡消费。假如用户不小心泄露了个人信息,发生经济损失后,应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保存立案回执和取现凭证等证据,防止损失继续扩大,保证有据可查。
公众信息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一份数据调查显示,在端午节期间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中,有70%的人从未了解过移动支付的安全常识;20%的人表示曾在新闻推送、微博消息中初步了解过支付安全技巧;只有10%的受访者表示曾主动搜索或询问过移动支付安全相关经验。从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大众存在安全意识薄弱、消费观念未成熟等问题。
尤其是信用卡安全防范意识上,由于很多市民仍然认为信用卡与储蓄卡一样,密码不泄露就可以确保安全。但殊不知信用卡CVV2码、动态密码、有效期泄露都可能导致信用卡被盗刷。
在提高公众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方面,银行一直在积极行动。2016年,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宣传等多种方式普及信息安全知识,将破获的信息泄露案件以微信、微博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以实际案件对公众进行安全用卡教育;同时,深入社区举办“守护用卡安全,杜绝电信诈骗”等一系列安全用卡知识普及讲座,通过揭示网络诈骗惯用手段及分阶段讲解居民防范诈骗应采取的措施,为社区居民普及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提高居民防范信用卡诈骗和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的意识。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