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大数据热和人工智能热潮中,地理信息大数据开始受重视。然而,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在政府手里,或者没有被清洗出来。(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进行重新审查和校验,删除重复信息、纠正存在的错误,并提供数据一致性)
四川省政府希望通过建设西部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和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发展地理信息大数据产业。其探索,是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在垂直领域的数据开放和产业发展诉求上的一个缩影。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马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谈到,四川从汶川地震后,地理信息测绘和相关产业开始受重视并起步,如何培育地理信息大数据产业,关键是“有钱、有理念和有数据共享”。
投15亿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四川地理条件复杂,是测绘大省,也是测绘弱省。
马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十一五”期间,四川的1:1万地图只覆盖了全省40%,相当于有60%的无图区,这类反映地理信息宏观面貌的图在日常修路、救灾都得用。此外,当时没有一家地理信息相关的民营企业。
2008年汶川地震,地理信息数据在救灾方面的需求与现实数据不足的矛盾骤然突出,缺少地理信息数据的劣势显现。
马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四川省从“十二五”期间开始加大测绘方面的投入,一共投入12亿元,此前,自上世纪60年代四川省测绘局成立至2010年,获得省里的所有投入不到1亿元。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开始全面布局地理信息大数据产业。
马赟表示,四川正在推进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建设和招商,另外准备在产业园建设西部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
目前,成都市提出将地理信息数据纳入全市政务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并成立了全国第三个大数据管理局。金牛区也同意将该区的政府基础信息资源,放在产业园统筹建设。
在资金方面,“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投入约15亿元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另外通过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解决资金问题。
2015年,在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建设方面,四川省测绘局与赛伯乐投资集团联合创设了智慧四川产业投资基金。
目前,21个市州数字城市全部建成,架构了全省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无人机、移动测量系统等高新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一批从事电子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研发的科技企业出现。
马赟介绍,在2013年的芦山地震中,四川省测绘局的无人机测绘技术派上了用场,其无人机机群灾情获取系统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7小时完成了地震灾情图的测绘、制图和送达。
据称,四川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两个领域产值排名全国第一,占比分别为8.4%和12.7%。测绘航空摄影、工程测量两个领域均排名全国第二,地籍测绘、房产测绘两个领域均排名全国第三。
目前,四川省准备先启动“十三五”规划中的三项工程:完善空间定位基准现代化建设;全省1∶1万无图区域测图工程;完善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应急保障。
产业园一期已完成招商
2014年,地理信息产业被国务院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至今20余省份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扶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北京的一个行业会议上发现,近年国内已涌现了一批围绕地理信息相关的公司,大数据均是企业布局的重心。
马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产业园区第一期已经完成招商,入驻的多是传统领域的地理信息产业,第二期则是希望招入大数据领域的地理信息企业。
马赟说,能否成功培育产业关键是四个要素,一个是资本要素,包括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二是数据的问题,即政府是如何做“地理信息数据的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大数据中心是重要抓手;第三是地方的政策与服务;第四是具有适应地理信息企业的园区。
“很多图都还在纸上,是非结构化的数据。”马赟说,他认为目前最直接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起数据库。四川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成地理信息的信息化,想一步跳到大数据时代,不太现实,目前正在解决信息化的问题,一步步将数据中心做起来。
四川方面总结的劣势在全国也颇具有代表性,首先是产业发展所需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不足,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覆盖、更新还存在较大差距,各部门、行业数据资源仍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全省影像统筹、地理信息数据交换共享未能全面开展,存在重复建设。
其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产业集团,缺乏上规模、跨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注册资金小于200万元的行业单位占比达到55.2%,5000万元以上的行业单位不到4%,产业集群化不足,规模效益不明显。
第三是产业结构不均衡,应用拓展不足。当地地理信息产业链上、中游得到迅猛发展,但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产业链下游发展速度缓慢,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大众化应用不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还不强。
马赟说,在数据共享方面,四川省已经从法律层面,将“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列入立法规划,今年争取出台法规。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