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周四宣布,与爱立信续签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覆盖了两家公司包括GSM、UMTS及LTE蜂窝标准在内的无线通信标准相关基本专利。
企业要追求发展,必须尊重知识产权,无论自己还是他人的。尤其在中国企业纷纷追求国际化的今天,对专利的态度将决定一家企业究竟能够“走多远”。华为能够从跟随者蜕变为领导者,以及如今的专利巨人,显然与其一贯倡导知识产权保护及有偿共享技术创新密不可分,堪为其他企业榜样。
华为与爱立信续签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都许可对方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自身持有的标准专利技术。作为续签协议的一部分,华为自2016年起将基于实际销售向爱立信支付许可费。协议的进一步细节保密。
“我们很高兴能够与爱立信续签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丁建新表示,“该项协议的达成体现了两家公司的共识:创新和知识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为使用他人知识产权支付合理的补偿对于促进技术创新、对技术进行共享与标准化、驱动和加速产业进步至关重要。”
爱立信首席知识产权官Kasim Alfalahi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达成续签协议,该协议的达成体现了我们致力于推动创新及产业发展的承诺。未来所有的人和物都将通过网络社会和物联网联接。我们的职责是驱动该变革,为创新、合作并赋予人类、商业以及社会权利而开辟新的道路。”
尊重知识产权榜样
一项技术从概念到商业化,往往需要长时间、大规模的投入,而专利保护期的排他性则是其回报。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没有人有动力投资原创发明;一旦“山寨”大行其道,行业也无法进一步向前发展。
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很早就看到了这点,他曾旗帜鲜明地提出,“市场将来的竞争就是未来的企业之争,就是专利之争,所以将来没有核心专利的国家,永远不会成为工业强国”。
2005-2014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900亿人民币,产生了大量专利和世界级科研领军人物。截至2015年6月30日,其专利申请量总计已达76687件。
同时,一家企业的精力、经费都有限,不可能包打天下,将所有知识产权都收入囊中;特别是市场后来者也很难绕开已有的标准和专利。而一味抄袭和滥用知识产权是两个极端,都将损害行业环境,尊重而不滥用知识产权才能促进有序竞争和持续创新。
华为一贯主张通过缴费以合法的方式换取别人的技术进行使用,或者依靠自身的专利储备进行专利互换,坚持不投机、不存侥幸心理。为此,这家公司每年要向西方公司支付数亿美元的专利费。
苹果与三星、高通与中国手机厂商、雅虎与Facebook……专利纠纷在全球各地广泛存在;而像华为这样主动遵守游戏玩法,进而制定游戏规则的企业却鲜有,这或许也归因于其国际化视野与开放心态。
“我们不强调自主创新,我们强调一定要开放,我们一定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摸时代的脚。我们还是要继承和发展人类的成果。”任正非在最近的一场媒体谈话中称。
第三方观点
“目前中国的通信产业蓬勃发展,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部分企业的产品压价恶性竞争,造成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雷指出,环顾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华为公司知行合一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些方面做得最好最突出的。
“华为以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够同爱立信这样有140年历史经历通信技术发展各个阶段企业达成知识产权交叉授权,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表示,商业文明的需求就必须鼓励制造货物的工艺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闭门造车的创新,而是融入技术发展潮流并有所作为的创新。人类技术发展如同接力赛跑,购买必要的专利许可是融入技术发展主流的基本门槛,是产品走向世界的必要门径。不仅中国企业购买专利许可,只要实体生产产品概莫能外,苹果、三星、微软、高通、爱立信等等全部都购买他人专利许可。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亦给予华为此举高度评价:“知识产权是人类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只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才能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国企业正在逐渐国际化、参与全球竞争,需要了解和遵守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专利交叉授权本身体现了中国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国际游戏规则的遵守,同时也说明中外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更存在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可以说,华为与爱立信专利交叉授权是企业之间通过知识产权的纽带实现竞争中合作的范例。不仅给国内企业带来有益启发,对于不断爆发知识产权纷争的跨国企业也是借鉴。”
“中国企业尊重知识产权,合理缴纳知识产权费用,不仅不会吃亏,还能获得很好的盈利。”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北京盛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于国富称,华为与爱立信达成知识产权交叉授权是一个可供国内业界参考的样本,“我们必须要形成尊重知识产权氛围,一方面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遵守国际知识产权规则,通过交叉授权来合法地使用他人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