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赵辛楣对方鸿渐说:“你不招人讨厌,但是你毫无用处”,这是钱老借赵辛楣的口来评价方鸿渐。作者对自己小说中主人公的评价,当然是很中肯的了。
国内社交网站的那些创始人们,说到自己创办的网站,估计会有和钱老类似的感觉。我接触过国内SNS的很多大佬中佬小佬们,现阶段他们的想法大抵如此。又好像《围城》里方鸿渐与鲍小姐就餐一段:“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好几天了,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社交网站也是如此,“除钱以外,PV、IP、注册用户数无一不涨。”
PV、IP、注册用户数,等等等等,“不讨厌,但毫无用处”,尤其是钱不仅不涨,且一天天的消耗殆尽,大佬中佬小佬们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当然,什么事情也有例外,比如陈一舟。
社交网站究竟应该靠什么赚钱呢?说到这儿,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广告啊。
陈格雷先生在我的博客文章《国内SNS还需要两三对软银千橡》后这样留言:“我坚持认为社区不是靠广告赚钱的,包括不是靠精准广告”。对此,我是百分之百投赞成票的。(格雷兄留言中的“社区”和我本文中说的“社交网络”是一码子事)
Google创始人之一布林曾经说,“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最好的方法在社交网络上做广告和用社交网络赚钱。”
布林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该怎么利用社交网络赚钱,二是作为大家闭着眼睛也能想到的赚钱模式——广告——还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不能作为主体赚钱方式。
主体用户群体的低端性、个人创造内容的不稳定性、大流量页面的不确定性等等,都使得广告不太可能成为最重要的模式,尤其是很难得到大客户的青睐。
所有的赚钱模式,都来自于你的用户的需求。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社交需求排第三位,和衣食住行等底层生理需求相比,社交需求是个很含混的概念。目前来说,赚钱模式操作的最好的是Qzone,以虚拟物品交易之类的增值服务为主要手段,创造了大量的价值。不过,除Qzone之外,别的社交网络的增值服务都不值得一提,都不能冲抵成本。
另外较好的模式就是电子商务了,社交网站从用户的交易中提成。Myspace和Ebay的结盟也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另外据说Facebook也在研发自己的支付系统。社区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很有可能是下一个新的热点。
还有一个可能给社交网络带来财源的就是一些小软件。这些小软件需要变得更有用,让更多的用户与它们互动并且成为重要的营销工具。
官场作家王跃文的代表作《国画》里曾经提到一个让人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系统,叫做“公共关系处理系统”。把需要利用的各种关键人物罗列出来,又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作用等,为他们定了ABCD 若干级。譬如,省级领导为A 级,若干有联系的省级领导就编成代码A1 、A2 、A3 等等,厅局级就相应编成代码B1 、B2 、B3 等等。一年到头,哪一天该拜访什么人物,采取什么方法拜访,等等,都输入电脑。每天打开电脑,只需输入当天日期,再按回车键,电脑马上就告诉你今天要去拜访A1 或B3 或某某,采取什么方法拜访;同时提示你今天如果没有空,或者拜访不成功,必须在什么时间之前执行完此项指令。如果你今天有紧急事情,需提前拜访某一位人物,就在输入当天日期之后,再输入提前拜访谁的命令,电脑就会为你做出提前安排,同时提示你是否取消原定安排。你认为有必要取消,就按Y ,否则就按N .最有趣的是,还设计了一个所谓的‘关系函数’,大致意思是随着你自己‘能量分数’的升降而确定网内关系人物的取舍。能量分数计分项目有好多项,比如职务升降、权力大小、前景预测等。你的能量分数提高了,电脑就提示你得舍掉多少某某级的关系。这主要是保证关系的有效性,同时让你集中精力处理好有用的关系。相反,如果你不幸倒霉,能量分数下降了,电脑又提示你应增加多少某某级的关系。这套软件的功能很齐全,很科学,操作也方便,真让我佩服。
据小说主人公朱怀镜介绍,他那同学刚刚开始运用这套软件时,还只是一个副处长,后来很快就青云直上了。在他成功的路上,这套具有MBA管理水平的、将目标对象洞悉至微即“知彼”的软件系统发挥了极强的指引作用,这是他一切策略制订和手段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社交网络真能达到小说里管理自己人际关系的那个地步,盈利模式就能随心所欲了。(作者:刘兴亮)